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潑的心理成分,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源泉。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地理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靈活而切合實際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適時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可接受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時應深入挖掘新課程的教育內涵,綜合教材內容,利用新教材編排上版式多樣、圖文并茂,教學內容清晰明了,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啟發性,使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特點,促進學生對地理學科發展和應用情況的感性認識,進而認識地理學科對生活、社會的重要性。掌握它的實際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有利于維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愉快心情,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直接興趣。
1.良好的新課導入是提高學生興趣和課堂實效性的起點。
“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師在一堂課開始就利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生動活潑的表情和動作、引人入勝的地理趣聞和故事來導入新課,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課堂充滿笑聲,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2.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師生互動,調動情感,引發興趣。
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不可忽視的。新課程倡導互動教學方式的背后要有思考性和啟發性的問題來支撐,問題的設置要有價值、有層次,難易恰當。這樣,師生在互動過程中才會有思想火花的閃現,在“形”動的同時要有“腦”動,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倡導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教師則是學生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
3.加強教學方法滲透、指導,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新課改教育體制下,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改善課堂教學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他們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帶給學生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增強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其獨特的魅力,它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使得課堂效率大為提高。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較好地處理地理學中的各種圖形的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生動直觀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幫助學生理解、識記,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切忌用多媒體代替教師,由過去的“滿堂灌”變成現在的“滿堂按”,導致多媒體失去有效性,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四、結合當今熱點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對當今熱點問題一般比較感興趣,教師應把握時代脈搏,把地理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2011年2月的“埃及政變”,執政長達30年,曾經叱咤風云的埃及前總統,在短短的18天時間,黯然走下政治舞臺。受其影響,中東地區多國發生反政府游行,部分國家發生動亂,導致世界石油價格上升,進而影響全球經濟。再如:2012年4月的黃巖島事件,菲律賓軍艦嚴重干擾我中國漁船在我中國海域的正常作業,無辜挑起事端,影響局部穩定。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在教學時,應結合相關知識,讓學生討論回答,爭相表達,樹立他們的深刻的資源觀和強烈的愛國熱情。
五、重視激勵評價,發展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激勵性評價,要善于從學習、生活中捕捉每一學生的身上的“閃光點”,不斷對學生進行激勵,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會更加自信,增強他們的愉悅感,滿足了他們渴望表現的心理,使他們對地理學科持久保持興趣,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信息和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從內心體會學習的快樂。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創新能力的育人目標,才能體現教學之美,教學之樂,使我們的教學在輕松愉快中收到良好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