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三級管理。教師也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教師不再是被動的實施者,而是課程的生產者和設計者。作者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農村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學習過程的連貫性、整體性和可操作性,對教材“因地制宜”大膽進行了一些調整和開發,使其“入鄉隨俗”。
關鍵詞: 生物教學 課程資源 課程開發 實踐探索
隨著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推進,新的課程標準開始由實驗區逐漸向全國推進。長期以來教材一直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人們常常誤以為教材就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從課程資源和時代發展的要求來看,教材不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而且其作用呈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原來屬于國家的課程開發的權利部分下放給學校和老師。教師也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教師不再是被動的實施者,而是課程的生產者和設計者。
我縣使用的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新教材。在新教材的教學過程中,我對第一單元探索生命的奧妙中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二單元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中的第三章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農村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學習過程的連貫性、整體性和可操作性,對以上教材內容“因地制宜”大膽地進行了一些調整和開發,使其“入鄉隨俗”。
1.學生基本情況分析及課時安排
初一新生剛從小學升入中學,對中學的學習方式還不太適應。他們對生物有著較濃厚的興趣,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對其中的奧妙并不了解,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因此,教學中注意由淺至深從理論到實踐逐步推進。初一生物每周三課時,課時數量較以往增加了一課時。課時較充足,因此生物課教學任務、練習鞏固都應該盡量在課堂上完成,減輕學生負擔。
2.一、二單元教材的原結構及分析處理
第一章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探究1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第二章第一節探索生命的器具(實驗1顯微鏡的使用、實驗2制作臨時玻片標本);第二節探索生命的方法(探究2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第三章第一節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實驗3觀察洋蔥鱗葉表皮細胞的結構);第二節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實驗4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
在這三章中前后安排了2個探究活動和4個學生實驗。我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易操作性作了以下處理。
(1)對兩個探究活動的安排和處理
一、二單元分別闡述了兩大主題,各成一體由整體到部分,由宏觀到微觀。但兩部分內容又相互交叉重復。
我認為這種安排在時間上顯得不太緊湊;從內容上看,一開始就“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對初一學生來說太難,不容易理解如何在設計實驗中處理實驗變量的關系。從生物材料來說,農村學生往往對蚯蚓、蒼蠅比對鼠婦更熟悉。因此我的處理建議是把“探究1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放在第二章的第二節探索生命的方法及“探究2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之后進行。因為在這一節中先結合案例“腐肉上為什么會長蛆”,詳細介紹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及過程,使學生了解方法之后再探究“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就比較容易操作。探究“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比較淺顯,容易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得出結論、表達交流”,進行鞏固。這樣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就能基本掌握。
(2)對四個學生實驗的處理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共安排了四個學生實驗,它們分別是:實驗1顯微鏡的使用、實驗2制作臨時玻片標本、實驗3觀察洋蔥鱗葉表皮細胞的結構、實驗4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在實驗1、實驗2和實驗3、實驗4之間,間隔了第二章的第二節探索生命的方法。我的處理是:“探索生命的方法”在“探索生命的器具”之前學習,將實驗1、2合并為一個實驗。第1課時實驗1顯微鏡的使用并了解制作臨時玻片標本的方法,通過這一節課學生學會使用顯微鏡并能說出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第2課時實驗2制作洋蔥鱗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第3課時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并觀察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異同。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及“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學習打下基礎,獲得感性認識。
(3)教學思路安排
周圍的生物世界→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我們身邊的生物學→探索生命方法→探索生命的器具→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動、植物細胞的觀察。
知識方面: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
技能方面:從探索方法→使用器具→制作→觀察。
3.對課后練習題的開發和處理
第3章第1節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思維拓展第2題:如果把一個植物細胞看成一個完整的現代化“工廠”,這個工廠的“圍墻”和“門衛”相當于植物細胞的(?搖?搖 )。參考答案是(細胞壁)。我認為細胞壁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和支持作用,相當于“圍墻”,而相當于“門衛”的應該是細胞膜。因為細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保持細胞內各種物質的穩定。所以我認為本題的答案應該是(分別是細胞壁和細胞膜)。
第2章第2節探索生命的方法的思維拓展第2題,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實驗,探究影響菊花開放的生態因素是溫度還是日照長短。我們認為對于初一學生來說要理解長日照和短日照有一定的難度。我將其改為:太陽花的開放是受溫度影響還是受光照的影響?此實驗取材方便周期短,效果明顯。
蘇教版新教材無論在內容上還是編排體系上都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新課程理念,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實質,也給了教師更大的發揮空間。教師必須掌握課程資源,也必須被賦予權利,使自己不僅僅能夠選擇出最合適的材料,也能決定什么時候、什么場所,以及用什么樣的方式讓學生們去利用這些資源。如果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能夠認真挖掘每一節課中相關的課程資源,因地制宜地選取最符合當地實際的課程資源加以利用,就一定能夠達到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理念與初中生物課程改革.
[2]新課程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