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開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本質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公開課應該是實事求是的研修課,讓人感到樸實、自然、踏實,而不是表演性的“公開課”。本文是作者對自己所上的一節公開課的展示和反思。
關鍵詞: 生物公開課 教學 反思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備受人們的重視。公開課,自然成為教師展示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平臺。為了準備一堂公開課,為了得到評委的肯定和同行的稱贊,教師得花上數星期甚至數月的時間精心設計。下面就談一下我是怎樣上“植物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這節公開課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移栽幼苗和移栽大樹的兩張生活情景圖片。
提問:這土塊中包著茄子幼苗的什么器官?繩子纏繞著大樹的什么部位?為什么要帶土移栽?
過渡:顯然,根對于植物體很重要,那根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活動:觀察課本P100,回答問題。
根的作用:(1)固著植物體;(2)吸收水分和無機鹽;(3)儲存營養;(4)繁殖。
過渡:植物的根是如何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進行探究。
二、開展實驗
1. P99實驗內容,制定實驗步驟:
1)切取大小粗細相等的兩根等長蘿卜條,量一量它們的長度并記錄下來。量一量它們的長度并記錄在下面表格中。
2)分別同時把這兩根蘿卜條放入盛有等量清水和濃鹽水的燒杯中。
2.開展實驗。
三、觀察根尖結構
利用多媒體展示根尖結構。
四、觀察實驗現象、討論與思考
1.提問:觀察一下泡在清水和濃鹽水里的蘿卜條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2.追問:通過這個實驗你能發現,植物根細胞吸水有什么規律嗎?
3.小組討論:交流結論。
細胞吸水原理:
細胞吸水:細胞溶液濃度>周圍溶液濃度
細胞失水:細胞溶液濃度<周圍溶液濃度
4.演示:動畫“植物吸水分原理”。
5.聯系生活:夏天,用糖拌西紅柿,鹽拌黃瓜時會有什么現象?為什么呢?
五、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過程
在一般情況下,植物依靠大量的根毛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其原理也是如此。那么,水分是如何從土壤中進入根部的呢?
閱讀與思考:書P101歸納出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過程。
演示:動畫“水分從土壤進入根部過程”。
六、教學反思
首先,生物教師也需要有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在課堂上,我有時總是追求表面的流暢,當提出問題后,從內心希望回答問題的學生少出錯、不出錯,最好能直奔主題節省時間,遇到公開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有困難時,我就不那么沉穩了,顯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換人回答,甚至自問自答。例如在《植物對水分和無機鹽》這節公開課上,如: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通過細胞吸水實驗你能發現,植物根細胞吸水有什么規律嗎?學生的回答都不盡如人意,我就有點急,于是自問自答,缺少對學生的引導。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做到不急不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這樣學生也許會有更好的表現。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所期待的。
其次,課堂要成功,我認為備課必須非常充分,要帶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既要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又要備突發事件。在備教材時應先了解該課的重點、難點及教學目的,做到心中有數。然后注意在備課過程中設法由淺入深,把難點解釋清楚。同時突出重點,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重點內容進行操練及運用。在備教法時善用啟發式進行教學,注重師生間的互動,教學環節要過渡自然。在備學生時應考慮到學生的特點、興趣及愛好,盡量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走近他們的生活,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備突發事件時,要考慮得特別周詳,盡量避免事件發生,或事先做好思想準備:假如事故真的發生了,如何處理?一旦有了多方面的準備,就保證了你的公開課能如你所設計的步驟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收到預期的效果。這樣才能上好一堂好的公開課。生物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個性的,能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陸游這樣教孩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所以生物教師是半個“科學家”,必須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思考。這樣才會有精彩的課堂。
最后,要恰當地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現已基本普及,教師上課基本上都能自制課件配合教學,是課堂教學中的點睛之筆。我們可以適當地讓他們“嘗嘗鮮”,時不時讓學生接受多媒體教學,效果是相當的不錯。但是我們必須思考一些問題:是不是每一節課都要用課件呢?是不是每一個實驗都要用課件來實現呢?例如這節公開課實驗《細胞的吸水與失水》,我首先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做完實驗后再用多媒體展示動畫,課堂效果就很好。我一直認為:多媒體教學只是課堂教學中一種較為理想的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課堂教學。生物教師不能舍本逐末,放棄隨手可做的實驗而去用計算機模擬實驗。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備受人們的重視。公開課自然成為教師展示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平臺。公開課作為眾多優秀課堂的縮影,其中的“精彩”應該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自自然然的,而不應該是虛擬的、做作的、莫名其妙的。我認為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公開課必將展現自身獨特的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