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省實施素質教育以來,生物教學時間縮短,課時減少,提高課堂效率成為教師及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怎樣建立一個高效課堂呢?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其次是能力,再者就是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從良好的教學態度、扎實的知識結構、有效的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生物高效課堂 教學態度 教學方法
我省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給了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學生的學習時間相對來說減少了,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課堂,更多地關注如何安排僅有的45分鐘,如何使學生高效地掌握知識,現在已成為專家、教師及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應如何建立高效的生物課堂呢?我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良好的教學態度
一方面,教師要端正自己對教學的態度,另一方面應端正對學生的態度。
1.端正教學的態度
教師首先應該端正自己對教學的態度,不要把教育事業僅當做一種吃飯的工具,而把教育看做是一種神圣的育人職業,聽著家長信任的囑托,看著學生求知的雙眼,我們知道我們的肩上的責任是多么重,又是多么的光榮。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應把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入課堂,這些是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的。
其次,讓你的學生對你有信心和興趣。古語有云:信其師,信其道。每一位教師都處在學生視野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之中,能否在學生中有一個良好的教學能力形象是極其重要的[1]。我們任重而道遠,只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讓學生欽佩,贏得學生的好評和贊同,那教學的實施就能順利了。
最后,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心的課堂氣氛將極大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誘發其學習欲望,提高其學習效率。教師必須在課堂中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閱歷,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把握挖掘,使信息的傳遞與接受成為一種享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效率。
2.對待學生的態度
2.1保持學生難能可貴的好奇心。
生物學是揭示大自然奧秘的學科,迷人的生命界,神奇的生命現象[2],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好奇心的驅使使他們問好多的問題,教師應給予重視和鼓勵,并盡力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案。
2.2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培養創造性思維。
科學上的發明與想象力分不開。想象力是人類運用儲存在大腦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推斷和設想的思維能力。想象力是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扎實的知識結構
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就是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并且能“創造性使用教材”做起[3],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不斷探索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有效的教學方法
1.常規教學技巧
1.1采用合適的情境導入。
我們在教學中,選擇一個合適的導入方式,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借用古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引出生態系統的成分之一——生產者。
1.2采用多種手段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采用手勢、眼神、語調、掛圖、模型、實物進行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3通過生物實驗進行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通過實驗可以使教學內容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抽象的轉化為具體的[4]。例如:我們在講細胞的形態結構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形態。
1.4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開展課外活動以培養學生組織,收集和整理知識的能力。例如生長激素的生理作用——雙重性。具體事例可以促進生根,也可抑制生根,可以讓學生課下進行具體的實驗,從而使學生加深理解與記憶。
1.5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
信息技術的直觀、生動、快捷的特性,是一種良好的媒介和手段[5]。例如,講中心法則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其動態過程。媒體設備能夠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聲音和圖像,使學生看到了生活在世界各地、大洋深處的各種生物。
1.6在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情境。
根據所教內容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在課堂上巧妙地造成懸念,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者可巧用詩詞、諺語、趣聞、趣事、漫畫、順口溜、成語,提高興趣,例如引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來描述食物鏈的關系,通過“樹→蟬→螳螂→黃雀”這一食物鏈的有機聯系,引申出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轉遞過程[6]。在課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1.7適當對學科邊緣知識進行講解。
生物學與其他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特別是物理、數學和化學,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有利于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學生也倍感教師知識淵博,從而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1.8注重于實際生產生活的聯系。
生物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生物學知識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生物與農業,與釀酒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聯系。在課堂上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9有目的地引入國內科技發展成果。
例如,講蛋白質時,可介紹1961年我國是世界是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并介紹當時的技術條件,會增加學生的愛國情結和民族自豪感。了解生物學科最前沿和知曉生物科技發展最新成果,從科技發展成果中學生感到生物學的價值,更激起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
2.具體教學方法
2.1“問題探索教學法”。
問題探索教學法,就是指以問題為中心來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活動前應精心設計、選材,而對問題的演變、發散、聚合,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猜想、討論、交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新型“探究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創新能力。可以看出在教學中關鍵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我們首先應讓學生從教材出發,通過自學教材后提出問題,學生在就會圍繞著問題的探索和解決展開,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出新的、更深入的問題,達到逐步內化知識的目的[7]。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2.2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是指由學生自己設計、組織,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并通過相互交流、探討,以形成獲取真知并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模式。它主要分個人學習、小組學習和班級討論三個環節。個人學習是學生自己通過收集材料和閱讀分析、歸納論證確立觀點。小組學習是分小組進行交流與質疑,重新整合材料和深入論證,然后選出代表在全班發言,為班級討論做準備。課堂討論時,各小組推選的發言人分別闡述本組觀點,然后可質疑對方的觀點并展開辯論,最后由教師和學生將有關觀點和材料進行小結與評價,實現資源全班共享。和傳統的教學法相比,運用討論式教學法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8]。在教學中,根據教師實際和學生現狀循序漸進,在以傳統教學法為主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穿插使用討論式教學法,從而發揮出討論式教學法的巨大作用。
2.3對比法。
2.3.1同一章節中基本概念的對比教學。
用對比法比較基本概念,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概念,比如區分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過程,反應場所等方面。
2.3.2不同章節中相關知識的比較。
比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在各個方面的比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2.4知識構建法。
通過對生物課的認識,我們發現生物上的知識點很多,而且看起來比較零散,學生記憶起來比較麻煩。但是在看似零散的知識點之間,我們總會發現各知識點間存在或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所以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構建知識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既有助于對知識本身的深入理解,又有助于利用這些知識去理解新知識。
①在新授課中,新內容與舊知識聯系在一起,以便理解新知識。
②學完一節或一單元后,及時構建知識體系,深化知識理解。
③專題復習課中,打破課本編排次序,以課本內容某一方面研究或以某一物質為中心作為專題,構建知識網絡,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只要讓創造的甘露滋潤教育的大地,讓創新的陽光照亮教育的天空,我們的教育就會充滿希望,我們的國家就會充滿希望,我們的未來就會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1]徐靜.加強生物教學中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04).
[2]施建林.生物教學中學生決策能力培養的思考[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06).
[3]竇玉敏.生物教學中的問題教學法[J].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4).
[4]劉耀江.淺議生物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新課程,2012,(02).
[5]李亞軍.面向基礎教育對高師生物教學法課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J].畢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2003,(02).
[6]李艷紅.教生活知識授生物技能明生命意義——生物教學要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J].新課程(中學),2012,(01).
[7]蒙紹權,李桂芬.在生物教學法課中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5,(05).
[8]裴朝霞.在生物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