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服裝設計與表演是伴隨著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并為之服務的國內較新的專業。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該專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技術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高等院校服裝表演專業的教學面臨重要機遇和挑戰,必須順應市場,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廈門理工學院位于閩南紡織服裝行業“金三角”地區,加上海峽兩岸經貿和文化交流快速發展,海西南部的區位優勢日漸明顯。作者依據本院所處區域經濟特點和服裝行業發展現狀,結合多年教學實踐,以及參加央視第9、10、11三屆模特大賽評判工作對近千名選手的接觸和了解,就進一步完善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培養方案和提高教學水平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和整理,著重從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的發展態勢、培養目標、培養方法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 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 發展態勢 培養目標 培養方案
1.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的發展態勢
我國高等院校的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發展已有20余年,作為高素質模特的培養基地,各大院校已陸續為社會輸送了大批服裝表演專業人才。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既有碩果累累的豐收喜悅,又有來自各方面的困惑和窘迫。尤其近幾年,隨著各類專業模特大賽和各種時尚消費融入百姓生活,國內歷屆名模和各地服裝品牌已為廣大消費者所熟悉,報考服裝設計表演專業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主要呈現以下趨勢。
1.1專業發展迅速。
我國的時裝表演已由西方舶來品變成初具規模快速發展的態勢。1979年,法國的皮爾·卡丹先生帶領8名法國模特和4名日本模特舉辦了新中國第一場別開生面的時裝發布會,給中國服裝業帶來了時裝表演和模特的新概念。之后,我國的時裝表演團隊、培訓機構競相成立,在模仿和探索中逐步發展。
1989年,蘇州工藝學院工藝美術系(現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率先成立了服裝設計與時裝表演專業,并由三年制的大專班升級為四年本科教育,從而使時裝設計與表演專業走向專業化、正規化和系統化。
隨后,中國紡織大學(現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西北紡織工學院(現西安工程大學)等高等院校也相繼成立該專業,形成了一定教學規模,并就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進行學術研究。
現在,我國已有近百家高等院校開設了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招生對象從女生拓展到男生,專業方向已由服裝設計與表演向形象設計與策劃、服裝表演與營銷等外延擴大,并創造出各校各具特色的培養方案和教學風格,業內競爭日趨激烈。
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需要多做市場調研,不斷創新辦學理念,加強學科建設,否則難以站穩腳跟。
1.2人才需求增長。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服裝消費國和生產國。近年來,服裝行業發展勢頭十分強勁,許多企業已由單一的加工生產型轉向自主研發和營銷,產品的動靜態展示成為樹立品牌、擴大銷售的重要營銷策略。
近幾年,順應市場要求,我國各地頻頻舉辦時裝周、時裝展等活動,如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大連時裝節、海西國際時裝周、海寧皮革時裝展等,云集了國內外上千個時尚品牌。但是,在組織這類活動中,選聘優秀模特是最為困難的事情。由于中國模特市場資源缺口很大,很難滿足大型時裝活動全部需要,一個優秀模特常常穿梭趕場;近幾年每次央視模特大賽決賽時,有許多企業現場高薪搶聘勝出者的情況,模特已成為一項熱門職業。
1.3展示水準提高。
隨著我國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品牌的影響,服裝企業對產品展示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從最初的“廣而告之”到如今的“視覺營銷”,每個產品必須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象才能實現盈利目標,產品的動靜態展示已成為最有效營銷手段之一。現在,國內很多知名企業在模仿、借鑒、改良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服裝展示方式。例如:卡賓、薄濤、利郎等品牌的發布會,不僅吸引了國人的眼球,而且引起了國際時尚界的高度關注。
2.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
截止到2011年,央視先后舉辦了十一屆模特大賽,選手們經過數輪的逐級淘汰,凡最終奪冠者多為高校專業學生,因為一名優秀模特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面、高超的表演技巧和無可挑剔的身材等多方面的優勢,而非專業選手往往在綜合素質上略遜一籌。如孟飛、米露、王寶峰等無愧為冠軍和亞軍。高校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應當以此為標桿,確立相應的標準和要求。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超過90%的學生對歷屆央視模特大賽非常關注,并且能較為詳細地描述幾個自己非常喜愛的模特。
筆者認為:服裝設計與表演是一個內外兼修、動靜結合,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的專業,設計與表演是一個專業兩個方面:服裝設計要使學生學到服裝設計的相關理論和把握市場發展動態,培養啟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和藝術思想;服裝表演是對每件時裝作品文化藝術內涵的演繹,是通過人的形象和肢體語言把時裝得以最佳展示,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因此,我們的培養目標應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理論學習和實際鍛煉,使他們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優秀文化藝術素質與優美的身材緊密結合,練就出適應市場變化,不斷攀登藝術巔峰的能力。
3.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法
根據上述培養目標,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在擬定培養方案時,要貫徹“面向市場、貼近企業、加大實踐”的辦學理念,使“產、學、研”緊密結合。
3.1加大實習課的比重。
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也是檢驗教學成效的試金石。在完成一定理論教學之后,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實際體驗,有助于學生充分消化所學知識,通過操作實習、參賽實習、采風實習等活動,使學生更加實際地了解市場,了解市場競爭的殘酷性,了解不斷演變的時裝流行趨勢,從而提高學生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形成務實的處事態度。筆者對50名學生進行了的問卷調查,有69%認為現行課程的實習比重不夠;實習目標不夠明確;沒有滿意的實習機會,等等。
3.2加強時裝發展趨勢的分析研究。
市場是個風向標,它所反映的事物客觀規律是不可抗拒的。預測市場把握未來是企業家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務。縱觀時裝流行和審美觀的變化,可以找出人類趨同的變化軌跡,沿著這條規跡去推測今后發展的趨勢,是專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裝了解時裝發展的過去,而且要讓學生了解國際最前沿、最尖端的服裝、面料和工藝發展趨勢,了解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優化升級、城市文化實力提升、海峽兩岸經貿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最新資訊,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把握時代發展脈搏,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
3.3加強與企業的交流合作。
閩南沿海作為服裝產業基地,有著七匹狼、利郎、安踏等眾多知名品牌和一批成功的營銷團隊,為高校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的學習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以石獅市為例,截止到2012年4月,已擁有服裝注冊商標已超過5000個,獲得中國馳名商標37個,品牌總量躍居中國縣級市第二位。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越條件,大力開展校企交流與合作。校方可以利用企業窗口,讓學生最實際地了解服裝設計、生產、銷售的全部過程,獲得感性認識,為今后工作奠定基礎;企業可從師生中獲取新的資訊,將院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種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模式前景甚好。對13個企業調查,其中11家企業非常愿意開展校企合作活動;有9家企業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產品動靜態展示活動;有8家企業愿意采用高校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模特;有5家企業急需表演與營銷方面復合型的人才。
3.4發揮“名校”、“名師”、“名生”效應。
“名校”、“名師”、“名生”是學生擇校的重要條件,優秀學生、優秀教師、優良校風聚集起來,就會產生良性互動效應和有效的激勵機制。我院升本以來,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為產業服務”的辦學理念,以“就業需求和素質養成”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為核心,構建以就業需求和素質養成為導向的實踐性、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國際化視野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在實踐課程中可以組織專業教師共同參與,指導學生參加此類活動,鍛煉學生的同時也是對指導教師視野的拓展,有助于教學改革工作。福建省近幾年各類專業模特賽事上百場,對模特的要求不盡相同,形體、基本臺步技能、各類服裝或產品的演繹、動靜態造型、影視表演能力、舞蹈、音樂及表演組織與編導等方面都可成為考評內容。在培養方案設計時應遵從“寬口徑”的原則,通過系統的專業教育,打造時尚界的“名生”。同時,教師的參與指導也是自身授課水平提升的捷徑,并帶動服裝設計等其他相關專業的社會認知度,從而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發展必將充分整合和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區位優勢、福建服裝紡織產業集群優勢、廈門特區的區域優勢以及親產業大學的優勢,積極服務于地方產業,有望實現“名城”與“名校”相得益彰、“名師”與“名生”交相輝映,開拓互惠、多贏的合作局面,創造出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肖彬,張艦.服裝表演概論: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
[2]朱煥良.服裝表演基礎: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
[3]尤晨.閩派服裝產業區域發展研究.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4]伍長南.福建產業集群發展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課題立項編號:JGQ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