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一種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多年的選拔人才的考核制度,科舉制無疑發揮了其不可磨滅的作用。可是,當其演變為八股取士之后,它的消極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上升為主要矛盾,阻礙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對八股取士的探析將為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八股取士 成因 影響
一、引言
作為一個上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很早以前就有了關于選拔人才的考核制度,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據史書記載,當年堯欲禪帝位于舜之時,“堯曰:‘吾其試哉。’于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于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這應該是史書記載有關中國古代最早的選拔人才的考核制度。
而這以后,歷朝歷代為了更加有效地選拔人才以充實官員隊伍,從而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又采取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一系列考核制度。如:夏、商、周時期的世官制,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和皇帝征召,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等等。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朝代的更迭,考核制度也在不斷地演變。至隋朝創立科舉制后,一千多年來,各朝各代不斷地完善與發展科舉制,使其成為自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至清末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間朝廷選拔人才的最為主要的考核制度。而至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統治階級為了使自己的統治更加牢固,八股取士成了科舉考試的主要形式,直至1905年廢除。而八股取士的采用也標志著科舉考試走向崩潰的邊緣,標志著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創造力近于遲暮。
二、八股取士之來由
中國自隋唐以來所采取的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制度在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此,八股取士成為明清年間采取的一種選拔人才的主要考試制度,它以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的八股文為固定的考試文本。所謂八股文,《明史·選舉制二》解釋說:“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亦有“時文”、“時藝”、“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之稱,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八部分組成;而自起股至束股四股為文章正式議論之主體,在這四股之中,每股又必須有兩股排比對偶的語句相互組合,主要為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以求做到文字的繁簡和聲調的緩急之對仗,共合八股,所以謂之八股文。
三、八股取士之成因
自古至今,在任何一個國度任何一個時段里,統治階級總是在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而殫精竭慮,他們總是試圖尋找一種可使其統治永遠牢固不滅、萬里江山永遠安然不崩的神奇方法,就像秦皇漢武尋覓長生之術一般;可是,他們卻總是陷于求之無獲的悲戚之中,因為人的自生自滅,王朝的興盛衰亡,始終如一,無法變更。由是,他們不得不從維護其統治的官僚體系中尋找一道可以滋生江山永固之希望的縫隙。這樣,他們就順藤摸瓜尋到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的頭上了。此時,不用給他們任何建議,他們也知道該怎樣做了——將多少年來選拔建設型人才的科舉轉變為選拔忠順奴仆的固國之策。當然,他們也會將自己的這一創見作為一大奇舉而樂在其中。
此外,世間萬物都遵循著一條同樣的成長規律:誕生—發展—繁盛—衰弱—消亡。科舉考試制度也很難逃而避之,它的整個發展過程恰好印證了這條不可磨滅的規律,隋之創立,唐之發展,宋之繁盛,明之衰弱,清之消亡。因此,當科舉制被內外力量推向頂峰的時候,它必然會如同耀眼的彗星一般在歷史的沉寂夜空中畫上一道美麗的光弧后迅速隕落,直到鉆入深邃的土地,留給人們的只是美妙的回憶。
四、八股取士之影響
對于士人來說,統治階級繼續沿用隋唐以來的科舉取士,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可以不受門第高低身份貴賤的限制,通過公平的競爭擇優而錄,這無疑為他們進入仕途改變卑賤的命運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同時,對于統治者來說,采用八股取士也是對科舉和整個皇家王朝的一大貢獻,因為他們在對經濟、政治、軍事掌握著絕對的控制權的基礎上,大大加強了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從而消解了知識階層內部所蘊藏的巨大反抗力量。
可是,即便通過八股考試的士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中的多數人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已經被人為地扭曲了;他們逐漸喪失了朝氣與創造力,逐漸迷失了主我與天之神性,他們逐漸成為皇帝的忠順奴仆,成為維護皇族統治的神兵利器。而這無疑是八股取士的最大弊害,因為它不僅禁錮了士人的思想,而且直接將中國人的創造力逐漸抹殺掉了,這樣的結果是使中國逐漸從“天朝上國”轉變為“東亞病夫”。
八股取士為何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呢?首先,是由于八股取士這種識記的模式太過單調,太具有抹滅創造性的魔力。這種任何階層的人都可以參加的公平考試,對人們的誘惑力太大了,尤其是那些長期處于社會底層備受壓迫的人為了擺脫自己卑賤的命運,做得人上人,就致力于死記硬背儒家經典,追求金榜題名,一旦試中,便可光宗耀祖,加官晉爵。對于他們來說,八股取士可能就是那個充滿著神奇誘惑力的六合彩,盡管命中的幾率不是很高,可是一旦中彩,那便是一夜暴富。他們只會如同癡迷于彩票的人一樣,絕大多數最后只是荒廢終生,徒勞無獲。其次,因為它是選拔治國人才的主要制度,一個國家的命運就掌握在那些治國之才的手中,而國家的盛衰與他們緊密相連。當一個國家的治理者被泯滅了理智與創造性后,他們只能是埋首故紙堆,使整個國家萬馬齊喑,毫無生氣,恰如陰風颯颯,死氣沉沉。
五、結語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人才是其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基,沒有它,只能是任人宰割;而對于一個人來說,獨立的知識和道德體系是成就其造世偉業的必具之器。
但是,學校教育制度是一種培養人才的重要制度,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其所需要的人才;考試制度是國家政權選拔優秀人才的重要渠道,它為學校培養的人才提供了相應的出路。兩者之間雖獨立而并舉,相輔相成,可是,學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卻是考試制度的一種附庸,被迫適應著考試的各種需要,它會根據考試的各種要求而采用相應的教學內容和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所以,一個國家若想成就其自身的強大,就必須采用非常科學的考試制度,促使其學校形成一種兼容并包、自由開放的教育機制;同時,應以八股取士作為前車之鑒,決不能泯滅國人的天性與潛力。而作為一個自然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使命與追求,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守自己獨立的品性,始終保證自己的那顆好奇心永不褪色,始終保持自己的創造性永不凋敗。
八股取士只是中國古代人才選拔考試這段歷史天空中的一場陰霾,它不會永遠籠罩在人們的上空,因為地球始終圍繞著太陽運轉,耀眼的光芒終有穿透陰霾重照大地的時刻。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岳麓書社.
[2]劉海峰.中國考試發展史[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
[4]孫培青,杜成憲.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