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語言學中的跨學科性研究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以語言學的分支學科“話語分析”和翻譯的結合為例,通過對話語分析和翻譯進行比較分析,找到這兩門學科之間的切合點及結合的優勢,最后提出語言學跨學科發展的必要性。
關鍵詞: 翻譯 話語分析 跨學科性
一、引言
近年來,由于科學的不斷進步,語言學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在傳統語言學研究基礎上相繼出現了一些新的學派和學科領域,語言學研究的方式和手段也變得多樣和日趨完善。當代語言學具有跨學科的性質,主張通過語言研究的跨學科思維,從中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研究思路,進而把新的研究思路帶入語言研究方面。胡壯麟(2007)指出,語言學研究中一直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是向縱深發展,對本學科的研究越挖越深;一種是向橫向發展,力求與不同學科建立聯系,解決種種復雜的語言問題,如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結合形成的新的交叉學科。本文以語言學的分支學科“話語分析”和翻譯的結合為例,通過對話語分析和翻譯進行比較分析,找到這兩門學科之間的切合點,并提出這兩門學科結合的優勢,最后指出語言學跨學科發展的必要性。
二、翻譯研究簡述
翻譯早年被認為是藝術、是技巧,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有人不斷倡導翻譯就是一門學科。作為一門專門研究言語交際中語言間相互轉換的學科,翻譯學關注的是圍繞翻譯過程和翻譯結果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Holmes,1988/2000),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準確無誤并恰如其分地轉移到另一種語言文字中的創造性活動。翻譯是以符號轉換為手段,以意義再生成為目的的一項跨文化交際活動(許鈞,2003)。當翻譯實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譯者會對翻譯活動中的一些問題、規律進行系統性的思考、闡釋、歸納總結和提升,從而產生翻譯理論,這些來源于實踐的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和研究起著很大的作用。
三、話語分析概述
20世紀50年代初,Harris(1952)在Language雜志上發表題為《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論文,試圖超越句子研究語言。該文發表的五十多年里,話語分析迅速發展。大體上,我們可以將話語分析分為三個階段:萌芽階段、發展階段和日趨成熟階段(朱永生,2003)。研究者們認為,話語就是人們在社會互動或文化交際中為達到某個目標而說的話,談話參與者不斷推測其他說話者的意圖,又迅速地通過分析這些意圖作出恰當的反饋,以期準確表達意思和實現交際目的。從微觀的角度,對在某個語境中產生的具體話語行為進行分析。研究者們試圖發現支配談話過程的話輪、話輪轉換,以及偏誤修正等顯性規則。狹義上,話語分析指對話語的使用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種種語言現象的分析,包括言語行為分析、會話分析、體裁分析、語域分析、主位述位分析、批評性話語分析等;廣義上,任何與話語研究相關的分析都可被認為是話語分析(如對話語作出句法、語義、語用等分析)的研究對象。
Schiffrin(1994)介紹了六種可用于話語分析的方法:言語行為理論、互動社會語言學、交際文化學、語用學、會話分析和變異分析。此外,還有許多可以用作話語分析的方法,如系統功能語法、關聯理論等,各種方法有各自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時所采取的步驟及側重點,即廣義上的話語分析。無論在何種理論框架下,我們對話語進行分析都需遵循一定的標準。
Beaugrande&Dressler(1981)認為,話語分析必須具有七項標準:銜接性、連貫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語境性、信息性和話語參照性/互文性。銜接性和連貫性判斷話語在行文過程中是否做到前后一致,是否連貫;意向性判斷話語是否正確地傳遞了說話人或作者的意圖;可接受性評判話語被聽者或讀者的接受程度;語境性判斷話語是否適合當時的語言環境;信息性要求話語傳遞足夠的信息以便讀者理解;話語參照性/互文性指話語在轉引其他話語文章時是否保持了原有話語的風格和藝術效果。
上述宏觀上的話語分析路徑和原則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如何確定話語分析的單位。大多數學者認為話語大于句子。如果按照這種說法,就不能解釋現實生活中語言使用的種種現象,如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一個短話,甚至一個詞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也是與對話語的定義相吻合的。黃振定(1997)認為話語作為超語法及語言詞匯和句子的交際功能的語義整體具有機動性和動態性的特點,其單位的劃界標準理應是相對靈活的。
Wilss(1982)認為話語單位的確定既與按交際功能劃分的話語分類有關,又與話語分析的目的相聯系。在具體分析話語時應該用什么作為分析單位呢?筆者認為,任何能夠用來表達一個相對完整意思的單位都可用來作為話語的分析單位,因為話語的構成是以這些語言單位為基礎的。這種話語分析單位的界定對翻譯實踐及翻譯研究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四、翻譯與話語分析結合的優勢
翻譯與話語分析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兩者因涉及共同的研究對象而相互聯系,又因研究方法和側重點的不同而相互區別。話語分析主要研究構成語言體系的各成分之間的關系,而翻譯研究則在此基礎上強調兩種語言轉換中各種制約因素的互動關系。
目前,話語分析的方法已經逐步運用到翻譯研究中。以話語分析的言語行為模式為例,言語行為理論主要用于言語交際中,解釋人們如何用“語言”來“做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力求在準確理解原文話語,即充分理解原文的言語行為的前提下,準確并有效地傳達原文/說話人的意圖,實現語用意義的等值轉化。“言語行為三分說”——以言指事行為、以言行事行為和以言成事行為在翻譯中的應用將翻譯這種交際活動的實質揭示了出來。根據的言語行為理論,交際雙方只有把握好言語行為才能完成正常交際。翻譯實踐表明,譯者最大的障礙是如何理解和表達說話人的言外之意。譯者要正確領會原作者/說話人的主觀動機或意圖等,就必須把握好話語在言語交際中所實施的言語行為。只有當原作信息對原文接受者的作用與譯作信息對譯文接受者的作用基本相同時,譯者的翻譯言語行為才能被視為得以實施。
話語分析對翻譯研究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對翻譯單位(羅選民,1992)的確定提供了某種啟示。Beaugrande(1978)認為,翻譯的基本單位不是單詞,也不是單個句子,而是話語。傳統語言學派主張把詞、句看作翻譯的基本單位,其研究的側重點在于語言本身。他們認為語言的意義是由詞和句決定的,可以把對等概念的翻譯建立在詞、句的層面上。然而,話語翻譯僅限于語言本身是不夠的。翻譯的對等應該建立在言語交際的雙方能夠相互溝通的基礎上,因此,話語翻譯的單位應該大于句子的語言單位,并受語言系統、言內及言外因素的影響(黃國文/張美芳,2002)。
早期的語言學派認為,作為語言運用的一種特殊形式,翻譯就是把一種文字材料轉換成另一種文字材料,把一種語言產物在保持內容(命題)不變的情況下改變成另一種語言產物的過程。他們研究的側重點在于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異同及言內關系,因此,他們把轉換規則視為翻譯研究的重點對象,其目的是為獲得翻譯的對等或等值的效果提供一種路徑。正如Neubert&Shreve(1992)所說:“語言學模式調查研究詞與語言結構的轉換潛勢,力圖建立語際間的對等規則,認為語際間的對等可在不同的語言層面實現。”
從話語分析的角度研究翻譯中的意義轉換不僅涉及原文和譯文兩種語言體系,而且涉及語言體系外的各種制約因素,包括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等。這種模式認為,意義并非由語言結構本身決定,而是由整個話語(包括它的語言體現形式和交際功能)決定,翻譯中傳遞的是原文的語言含義和語言使用(交際)功能。因此,將話語分析與翻譯兩門學科結合起來,就給翻譯研究拓寬了思路,且為“話語”轉化成翻譯的單位提供了理據。
五、結語
翻譯學研究的是語言在話語中的轉換規律及語際轉換過程中話語信息的傳遞效果等內容;話語分析的目標是考查人類如何用語言進行交際,對使用中的語言進行分析。本文將話語分析和翻譯結合起來研究,把翻譯看作來自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和不同話語系統的人們進行的交際活動和動態的話語過程;是把一種語言承載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的活動。話語翻譯是從話語的角度,利用話語分析理論來研究翻譯的方法之一,是翻譯理論研究從靜態到動態的飛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語言學跨學科發展的優勢及必要性。因此,在今后研究中,應更加注重比較學科間的相同點及差異性,促進各個學科的縱深發展及橫向發展,讓學科研究不斷呈現出新的生命力,使其得到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Beaugrande,R.de.Factors in a Theory of Translating[M].Assen:Van Gorcum,1978.
[2]Beaugrande,R.de & W.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81.
[3]Harris,Z.Discourse Analysis[J].Language,1952(28).Holmes,J.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A].In James S.Holmes.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M].Amsterdam:Rodopi,1988b/2000:67-80.
[4]Neubert A.& G.M.Shreve.Translation as Text[M].Kent: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1.
[5]Schiffrin,D.Approaches to Discourse[M].Cambridge,MA:Blackwell,1994.
[6]Wilss,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1982.
[7]曹春春.論應用語言學的跨學科性[J].山東外語教學,2010,(2).
[8]黃國文,張美芳.語篇語言學與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2,(3).
[9]黃振定.試論話語分析的三個標準[J].外國語,1997,(5).
[10]胡壯麟.談語言學研究的跨學科傾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6).
[11]蘇立昌.語言學與跨學科[J].天津師大學報,1987,(5).
[12]許鈞.翻譯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3]鐘守滿,劉冰.語言學課程改革與創新的跨學科思考[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2011,(2).
[14]朱永生.話語分析50年:回顧與展望[J].外國語,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