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是一項“美”的事業。教育和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美、欣賞美、崇尚美,從而將“美”的種子植根于孩子們的心靈。《做一片美的樹葉》用雋秀的詩行,描述了樹葉短暫而美麗的一生,是一篇引導孩子們向善向美的生動教材。教學中,我巧妙地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引領學生追尋美的三重境界。
一、外感形象,觸摸樹葉鮮活之美。
“大樹之樹葉”,隨處可見,在人們匆匆的腳步下無聲無息地自生自滅,少有人關注它,更不會發現它“春之嫩綠,夏之肥美,秋之金黃,冬之飄零”的獨特個性與美麗一生。金波先生正是從一個人們司空見慣,而往往總是忽視的視角,觸發人們對美的思考。我在課堂實踐中引導學生認識樹葉的“美”,是從樹葉的外形著手的。課上,首先向孩子們呈現了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各式樹葉,配以優美的背景音樂。優美的意境為課堂創設了良好的情境,奠定了“美”的基調,再結合文本引導學生形象感受樹葉的美的表象,觸摸樹葉鮮活的生命之“美”。
師:你有一雙美麗的眼睛,從剛才的畫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樹生機勃勃,綠得發亮,像一把大傘。
生2:我看到了一棵大樹枝干粗壯,就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
生3:我看到了好多樹葉,飄飄悠悠地從空中落下,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生4:我看到了樹葉落在地上,裝點著大地,很美……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看看,這些樹葉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1:樹葉的形狀、顏色都不一樣,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黃色的,還有的是紅色的,它們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生2:我知道,是因為不同的樹木,樹葉的形狀也不一樣;樹葉在不同的季節里,顏色也不一樣。
生3:我想補充一下,是因為每一種樹木都有自己的特點,就像我們人類一樣……
師:是啊,老師欣慰地看到你們不僅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更有一個智慧的大腦。樹葉的世界是多彩的,樹葉的世界是神奇的,樹葉的世界更是美麗的。讓我們來讀一讀這幾句話,邊讀邊想象,感受樹葉世界的美麗與神奇:“遠遠望去,那棵大樹很美,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
學生在悠揚的音樂聲中,暢游在樹葉的世界里,與美同行,“美”的形象在孩子們的心中也漸漸地變得明朗而清晰起來。
二、內感品質,領會樹葉雋永之美。
春天,樹葉的嫩綠,昭示著生命的萌發,點燃了希望的火光;夏天,樹葉的肥美,給人以力量的支撐,展示著生命的茁壯與勃發;秋天,樹葉的金黃,象征著收獲的喜悅,讓人覺得充實而優雅;冬天,樹葉的凋零,更使人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唯美詩行,給人以堅強和無私的激勵。樹葉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美麗的一生。引導學生體會樹葉的內在美應基于以上對樹葉形象美的認識之上,進而深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體會,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領會樹葉雋永豐富的內在之美。
由學生的年齡特點所決定,此時學生的抽象思維還不夠深刻,生活經驗也不夠豐富。因此,我們需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審視孩子的知識經驗和審美層次,化繁就簡,深入淺出,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個中味道,還要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師:(呈現一棵枝枯葉落,生命垂危的大樹)同學們,瞧這棵樹,它美嗎?
生1:它都快死了,哪里還談得上什么美呀?
生2:沒有樹葉,就好像缺少了什么,不美!
生3:我覺得它很可憐,孤孤零零的,就剩下幾根光禿禿的枝丫了……
師:那么,當它枝葉繁茂的時候,又是怎樣的景象呢?(出示畫面,學生紛紛感嘆樹的美,樹的粗壯,樹的美麗。)前后這兩種景象差別在哪里?從中你有體會到了什么?
生1:前一種給人凄涼的感覺,我不喜歡;后一種大樹長得很茂盛,特別是那滿樹的綠葉,很招人喜愛。
生2:我喜歡長滿葉子的大樹,因為這樣覺得它更豐滿,更好看。
生3:我認為,大樹有了樹葉,才顯得美麗,大樹的生長離不開樹葉的襯托。
師:我也同意大家的觀點,其實樹葉不僅僅襯托了大樹的美麗,更重要的是為大樹的生長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經過上述討論,教師再相機出示以下一段文字:“無數片不同的葉子做著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綠葉為大樹而生。春天的時候,葉子嫩綠;夏天的時候,葉子肥美;秋葉變黃;冬日飄零——回歸大樹地下的根。”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樹葉對樹木生長之重要。當然,由于學生知識經驗的不足,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適當講解樹木生長的特性,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知識基礎。至此,學生對樹葉“美”的認識已上升到第二重境界,即對樹葉內在美的深刻品悟。
三、升華情感,發現樹葉品性之美。
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認為: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要讓“美”真正植根于人們的心靈,必須用美的事物去感化人的精神,進而轉化為人的行為。讓學生感知樹葉之美,不僅僅要認識樹葉的外在美,體會樹葉的內在美,更要將學生的認識轉化為他們生活的一種信念,生命成長的一種助推器。
樹葉在使大樹成長的同時,大樹也為無數的葉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把無數的葉子結為一個整體。樹和樹葉之間結成了一個生命的共同體,它們之間相輔相成。沒有大樹,樹葉無從生長。我們生活的集體、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就如同一棵大樹,我們每個人就如同依附在大樹上的一片片樹葉。集體、社會、世界為我們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舞臺,我們就應該珍惜這方土地,并努力為之付出,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延續,生命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激發學生為集體、國家、社會、世界這棵大樹奉獻自我的精神潛質。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在組織學生討論名利的同時,設計了一道練習:“_____是一棵大樹,我要為這棵大樹_____。”通過練習,既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深化了學生對樹葉“美”的認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和對生命價值的認同感。
為了讓學生鞏固取得的認識,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列舉生活中具有樹葉精神的典型人物,如:雷鋒,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他有限的生命化作為人民服務的一腔熱情;孔繁森立志扎根邊疆,為了邊疆人民的幸福,不畏艱難,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徐虎,一位普通的水電工人,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奉獻之歌,書寫了自己平凡而美麗的人生;還有許許多多人為了人類的解放事業,為了新中國的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他們默默無聞,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然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集體正是有了無數個雷鋒、孔繁森、徐虎才會不斷地走向繁榮和富強,我們的世界也正是因為擁有無數個他而變得更加精彩,人類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而不斷地走向燦爛和文明。經過進一步的激發和引導,學生對美的認識已不再停留在表象,而上升到第三重境界,即品性的層面,教學難點問題迎刃而解。
本課教學,我以“美”為線索,精心設計,層層推進,在實現課程目標的同時,為學生的成長增添了一份精神的力量。當然,“美”的認識是需要積淀的,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絕非一堂課所能及,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廣大教師以學生的成長為己任,以共創國家、社會,乃至世界的和諧與美好為己任,持之以恒,不懈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