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互動理念”是閱讀教學基本理念三點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對話”,高中語文“課標”也在“教學建議”部分要求“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這里表述的都是對話互助理念,而這種理念實則來自文學理論的演變和教學理論的演變。
閱讀教學中的對話,一是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關系;二是學生與文本教材的對話,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欣賞和批判;三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是師生雙方敞開心靈、人格對等的精神交流;四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自我的對話,是學生的相互啟迪和欣賞,是自我認識的不斷提高,對自己的不斷超越。在語文課堂上,三者齊頭并進,互補相成,在和諧友好的氛圍中,師生都能在不斷的語言咀嚼、細節體味、技巧賞鑒之中再現或發現語文的美、文化的美、人生的美。在學生接受文化的熏陶與培育的同時,師生雙方都能享受并創造“語言與思維”、“精神與思想”同甘的智慧與意義。
幾年來的課改教學經驗告訴我,必須打破傳統的“一言堂”,走向“對話式教學”,才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有利于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真正進行師生平等的、動態的、全方位的對話,包括知識信息和情感、態度、行為規范和價值等各方面的對話,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課堂“互動教學”,從而促進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下面我以具體教學實例談談對此做法的感受:
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中第三課關于孔子現實生存智慧的選文,其中有“子貢問政”一節,涉及取信于民對治人者的重要性。我重點選擇這一則來教學,以探討誠信作為本課過程與方法和道德情感價值觀二維目標的中心。自學部分請學生自讀文本,借助注釋獨立翻譯,組內交流,師生交流,確定文段基本思想內容。
精講部分,先是學生提出質疑:“孔子論述中去兵、去食、去信三者的順序是不是不符合人道精神呢?民無食而亡,還談什么講信呢?”這是我并沒有提前準備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凸顯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慣性,我在肯定了這個問題的意義之后請學生先做探討。在小組活動后學生代表發言。這樣安排,并不是說孔子認為人民的生存不重要,而是極言對治人者來說取信于民的重要性,雖然和我們現代的以人為本思想不那么“協調”,但二者之間并不矛盾。這種說法和我的思路比較一致,但我還是先詢問其他學生還有沒有不同觀點,在得到絕大部分同學認可后,我做了小結——這是孔子針對治國提出的見解,不論古今,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根本,政府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不可能穩固;同時,誠信還是全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根本,人人都講誠信,很多社會問題就不會產生或是擴大進而惡變。
之后,我拋出備課時自己思考的問題,從圣人言談、軼事野聞來看,中國人是非常看重誠信的,呂布先認丁原后拜董卓,雖然才能出眾,終因輕易放棄承諾被后人恥笑三姓家奴,這是人而無信的例子;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常存抱柱信的癡情男子、堅拒投誠的文天祥,被后人歌頌愛敬,這都是人而有信的典范。但是投眼當下,為富不仁的商人、冷漠貪婪的“政治蛀蟲”、沒有底線的作惡者破壞著我們長久以來的誠信信仰。當講信用、也希望別人同等回報的你被傷害的時候,我們還要不要講誠信?問題一出,全班嘩然,這個問題是我們都深深焦慮為之痛心不知如何面對的社會痼疾,既是熱點又是難點,既能讓學生進入深層次思辨又是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學生熱烈探討后,我請大家圍繞亮點考慮,第一何為講信,第二如何講信。學生發言踴躍,舉出社會和自身的許多實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說到了要忠于誓言、忠于家庭,有職業道德、信任等。第一個問題卻很受冷落,當然這和學生的積淀、思維發展現狀有很大關系,是比較艱深的社會學問題,我出示了這樣一句話:“尊重契約、尊重他人與生俱來的生存權利和尊嚴”,這是《社會契約論》中的名言,也是西方民主自由觀念和市場經濟的思想基礎。接著我講述了自己的觀點——不是我們中國人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迅速迷失方向扔掉誠信只求利益,而是我們誠信觀念的源頭是有局限性的,中國人傳統觀念中誠信只在五族內,這是因為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人際關系的單一和平面造成的,不是我們人性的問題。面對新型發展的社會,我們不知所措舉步維艱是正常的,而我們應該做的是反思和重建,一味抱怨等于變相放任,互相敵對只能兩敗俱傷,因此亟須重建觀念,即實現道德的回歸。這一過程必將艱辛,也許會有傷害,可我們應該充滿信心。這是幫助學生思考“現代中國如何講‘信’”的問題,也是我們當代中國人應共同思考的問題。
學生聽得很認真,我覺得他們的眼神由迷惑到沉思,再到明亮地變化著,最后的這層心靈對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最為看重的,是最有價值也是最有效的教學過程。
總結這次課堂,我認為成功點有三處,教師對文本有獨特見解,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教師有引領對話的能力。以上三點,保證了閱讀教學中對話互動的有效進行,課堂氣氛和諧,學生真正動了起來,并學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