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是教學活動的有效載體和首要陣地,而成功的課堂教學則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效結合。作者結合實踐認為,無論就教學過程的重要性還是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來說,課堂提問既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又是極其重要的撬動環節,它在引領學生思維、激活學習狀態、提升教學質效上能夠充分發揮積極能動作用。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提問的藝術是執教者應當重視并探究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藝術 學習思維
在學校教育中,身為一位有責任有作為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又要講求教學活動的藝術與效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師生互悅、有效互動、教學相長”的良好愿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認真探討學科自身規律外,還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和具體要求,努力掌握一定的藝術和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這才是課程教學活動的“優質、成功與高明”之處。筆者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深刻感悟到,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藝術是最重要的,在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在決定課堂教學的優劣成敗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導向和定位作用。既然如此,良好的課堂提問藝術是怎樣“煉”成的呢?本文試簡要闡述。
一、化常規為反常,有效發揮先聲奪人作用。
心理學研究和實驗表明,人類既有常規慣性思維又有反轉逆向思維,前者因為順風順向能使人產生水到渠成的思維認知與結論,后者則由于“逆水行舟”在形成心理沖突的同時能夠沖擊思維常態,從而更加有效地激活人的情感信念和精神毅力,由此形成的效果后者顯得尤甚。在大多情況下,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學習并非從一開始就感興趣,而是由于內容本身的趣味性或者執教者的藝術開發(包括語言和其他手段)才能得以體現出來。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在有效掌握教學內容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有效設置一定的“障礙性”抑或“反常性”形成心理“沖撞或沖突”,當學生在急于打開它們的過程中,這就意味著學習思維的真正開啟,由此對教學內容的觸摸、探究與理解就能攻堅破難、盡力化解。這就是有人曾經作出哲理性概述的豐富內涵:“學習的興趣與否,關鍵在于執教者能否抓住教學突破口并把之轉化為學生思維中的‘問’字。”如上海于漪老師在教學《孔乙己》一文課堂導入時,開篇即問“孔乙己姓甚名誰?”看似一句簡單的課堂發問,卻四兩撥千斤地沖擊了學生的慣常思維:“孔乙己難道不是姓孔名乙己嗎?”“如果不是,那么真的姓甚名誰呢?”“學起于思,而思起于疑”。在這種“一浪激石”的思維驅動下,學生們不僅疑心大發而且興趣大增,認真閱讀課文。教師從旁引導、啟而發之,于無形之中有效消化了重點內容。
二、化直問為曲問,有效激活學習思維。
由于初中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但責任意識不強,他們在學習中往往習慣于“興趣使然”或者“被動式接受”,因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要求和認知特點,努力講求一定的教學藝術,有效牽引學生的心理走向,達到激活學習思維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課堂提問方面要盡力避免直來直去,相反將之變為“曲問”而采取“曲線繞彎”的方式,使得學生在變化中自然“起疑”,在“起疑”中自覺思維,在思維中開發智慧。久而久之,不僅能有效挖掘初中生的思維潛力,而且能在教學中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實力。如教學《老山界》一文時,筆者適時借助多媒體手段,通過大屏幕顯示文中的一句話:“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紅軍戰士)搶了一碗就吃。”體會“搶”字的用法和情感,他們一時難以理解而回答不出來。對此,可以變換一個角度:這個“搶”字能否說明紅軍戰士在吃飯時的毫無紀律或不顧他人?學生作出了否定回答之后,接著顯示以下兩個句子:“(1)爺爺笑著望著小明從籮筐里搶了一個最大的蘋果。(2)一覺醒來,天已大亮,小明搶了一碗稀飯喝了之后就急匆匆地離家出發。”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從中進行認知比較,學生終于對紅軍戰士“搶”碗吃飯這一動作有了深度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富于技巧性的藝術提問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有效培養綜合思維能力。
三、化先問為后問,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在學校教育中,組織一次課堂教學活動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的“問”要始終不斷地穿插其中,這一些“問”就猶如提綱挈領一般,既是執教者駕馭課堂教學的“無形韁繩”,又是學生們課堂學習思維的“有力導向”。因此,要問得藝術、問得準確、問得有力。上文所說的兩處“問”,是先后放在課堂教學的導入之處和中間環節,其實藝術性提問也可放在課堂教學的結束之前。筆者從實踐中總結得出,如果通過這種“后問”引導學生把課文知識與課外知識聯系思維,就能在放大課堂教學效應的同時,放大語文知識的利用價值,做到知行合一。如此,既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聯想性思維和求異性思維,又可以充分發揮促進消化、增強理解、有助掌握和提煉效果的良好作用。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之后,教師可以發問:“學習本文之后,我們一方面要繼承這種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還可以深受啟發從中挖掘什么樣的‘新時代愚公精神’呢?”再如,在學習《鄧稼先》一文之后,執教者可以發問促思:“除了鄧稼先,我們還知道那些科學家也具備這種‘獻身科學、為國為民’的偉大精神呢?”通過這樣的“后發之問”,既能讓學生對剛學課文內容進行不自覺的“反芻咀嚼”,又可以有效促發學生的思想在縱橫方向發展之中想得廣、思得深,從而獲得“消化新學內容、善于提煉中心、突出主題教育、深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思維、放大教育效應”的綜合收益,為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和素養奠基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