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檢測中常有這樣的怪現象:課內閱讀分析在老師反復講解后扣分明顯高于課外閱讀,這是為什么呢?除去課內閱讀分析試題較難的因素外,大部分是由于課內分析題考察更細致、更具體,而學生的閱讀理解力還處在粗放型的狀態。如何提高學生精細化閱讀能力,能夠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文本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實現《國家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達到的目標呢?或者說如何切實有效增強課堂閱讀教學效果呢?
增強課堂閱讀教學效果涉及的內容、方法、技巧面廣量大,我只是從描寫角度切入,以求以點帶面,易于實踐。描寫大量出現在記敘類文本中,絕大部分初中學生最喜歡這類文體,這也是初中階段教學最主要的文體類型;加上描寫這種表達方式在記敘文體中運用最多,在說明文中也時常出現,選擇從描寫角度切入,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反復練習,是我總結出來的最佳的角度。
初中生的直觀感受仍舊明顯強于他的理性認知能力和思考水平,這種身心發展特點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首先要關注的,只有適合他們需要的、能夠習得的閱讀能力才是最好的閱讀教學方法。他們對記敘類文本閱讀興趣濃厚,也很有成就感。而記敘類文本故事性強,語言生動,人物形象飽滿,對學生也很有吸引力。除了記敘文,記敘類文本還囊括小說、戲劇和初中生要學習的大部分的詩歌、散文等文學樣式。我在日常教學中側重這類文本的精細化閱讀,從描寫入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品味文本的語言、寫法、內涵,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力。
首先,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概括主要內容后,最感興趣的文字部分是比喻、擬人、排比修辭句,要找出這些文字相對難度較低,小學階段只要辨別這些修辭,中學階段則要求能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學生一開始只能從文字表面理解修辭的效果,在具體課文個體語句中,經過多次練習后,能夠從表現事物、人物特征角度進行賞析,進而對表情達意、內涵主旨有了深入的認識。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寫景名篇《春》時,學生很容易就找出了其中的比喻、排比、擬人句。在賞析語言時,學生一開始只會用“生動形象”四個字來解說。于是我問第四自然段“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一組排比比喻句寫出了花什么樣的特征,學生稍作思考便能夠七嘴八舌作答。然后我又問假如你看到這樣的景象心情會如何,與作者的心情相比有何異同,進而細化學生自己的閱讀情感體驗,領悟作品的內涵。除了口頭作答外,更要讓學生把自己和他人的思考的成果用自己的語言用文字形式呈現出來,這樣做既能強化學生的認知,又能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養成表達精細的習慣,使他們說得容易,寫得順暢。
其次,修飾性短語也是學生比較容易找到的描寫性成分。在閱讀時引導學生充分關注這些偏正短語,可以讓他們對事物的聲、色、形、態、數量、大小、質地、性質、狀態等有深刻的感受。這也是學生較易把握的,但是學生在閱讀中常常會忽視。在課堂教學中強調這些短語成分,可以幫助學生對事物特征的認識精細化。如《三顆枸杞豆》中有這么一段文字:
林子里今天格外美麗。一綹一綹的陽光,像金色的絲綢。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額上,又慌慌張張飛走了。我趕忙追上去,書包在屁股蛋上“咣咣當當”地跳,練習本、鉛筆、橡皮,從里邊飛出來,撒了一路。我顧不得去撿,一股勁兒向前追去。大花蝴蝶飄飄蕩蕩落在一朵蒲公英上,我正想猛撲過去,忽然發現前邊的草叢中有一個黑乎乎的人影。
一綹(liǔ)是一小束的意思,寫出了陽光透過樹葉縫隙時的大小、形狀,也暗寫了樹葉的稠密程度,冒冒失失寫出了大花蝴蝶無意中出現又動作不太靈敏的狀態,可以想見蝴蝶個頭之大,不能隨風輕盈飛翔;慌慌張張看出了蝴蝶受到驚嚇的情形;咣咣當當從聽覺角度既寫出書包里東西多、撞擊頻繁,又寫出“我”奔跑之疾;作者詳寫這些內容,體現出“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依戀,也顯示出“我”無心學習的心理與緣由;“前邊的草叢中有一個黑乎乎”寫出人影的位置、數量、色彩,給人以突然出現的驚嚇,這些詞或短語在有意識地提出后學生通過思考、誦讀、討論幾乎都解決了。這種類型的詞或短語經過強化學生也能自己找出來。這就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標。
景物描寫相對人物描寫容易找出其中的關鍵性詞句并進行賞析,而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賞析要困難一些。其中找出動作描寫并理解其表達效果是最困難的。
比如《孔乙己》是課內重點講讀篇目,學生缺乏時代背景知識,課堂上老師講解很多,學生仍舊是一知半解,不能夠把握住閱讀的關鍵。但同類型的《范進中舉》雖然存在語言閱讀障礙,卻并不影響到學生對范進個性的認知,這不僅是《范進中舉》的主題沒有《孔乙己》的深廣含蓄的原因,更是因為后者的動作描寫更精煉,與學生的認知程度不相適應,學生興趣不濃。在兩篇文章的外貌描寫閱讀中不存在明顯的困難,《孔乙己》的動作描寫的閱讀理解偏差很明顯。在教學05和08屆學生時我以學生表演課本劇的形式進行教學,這兩屆學生對孔乙己的內心世界了解得入木三分:05屆學生特意找來了一個草墊,自制了一件破爛骯臟的長衫,匍匐著走進“柜臺”要一碗酒,全班同學看到這一幕時鴉雀無聲,深深震撼,這一組同學的表演被全體同學品評為最佳導演、最佳表演。同學點評也極其深刻:孔乙己至死都沒放下并不被所有人認可的“讀書人”的身份,至死不悟,被封建科舉的毒害之深由此可見,而短衣幫和長衫幫的冷漠也顯示無遺。11屆學生由老師課堂講授為主,05、08屆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優于11屆學生。可見理解動作描寫讓學生模仿人物行為進而理解人物內心比單純由老師講更有效。教師要舍得、放心把課堂交給學生自主理解,相信他們的創造力。
要想提高學生對動作描寫的敏感度,除了細心外還需對文本進行細致深入具體的分析,但是如果說平時不對學生經常進行思維訓練,僅由老師咀嚼學生記憶的話,就不能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學會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更不可能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總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很重要的一點是引導學生知道賞析哪些內容,并學會賞析的方法,形成技能,老師從修辭、修飾限制性短語、人物描寫入手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賞析能力,還可以由此出發引導學生閱讀說明性文本特別是生動的說明文中的描寫性內容,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在作文中也可以恰當運用描寫,使文章生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