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大部分學生動手能力差,應用意識弱。要改變這種教學狀況,就必須落實《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從根本上改革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要讓數學課堂煥發生機,教學中就必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啟迪數學思維,在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數學課堂教學 生活知識 創新意識 實踐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們要將學生引到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一、數學課堂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同其他學科不一樣,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小學生一般記憶力較好,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但邏輯思維相對要差一些。如果讓學生陷入無休止的計算中,就會使學生產生厭惡情緒。而教育是個主動的過程,要讓學生主體積極參與其中,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愛好,都需要尊重、信任和關懷。教師要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分享他們每次取得一點一滴的進步時的愉悅感受,使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提供給學生主動參與的條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創設了為親人買禮物的情境:小東為媽媽買了一份禮物(課件演示長方體盒子,并展示長、寬、高),他想用包裝紙把禮物包起來,需要多大的包裝紙,怎樣計算呢?你能幫幫他嗎?問題提出后,學生十分感興趣,他們學習的主體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在不知不覺中投入了數學課堂的思維活動之中。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渴望,主動探究數學,并且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數學語言貼近生活,誘發學生求知
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鑒于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教學“利息”這課時,教師說:“我家里有8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教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有的學生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體會到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三、關注數學情感與態度,發展創新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這就要求教師要讓學生經歷實踐的過程,在實踐中理解數學,學習數學。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然扎根于現實,并且廣泛應用于現實。從現實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在教學統計時,就布置學生調查統計各學生家庭成員所喜歡的電視專欄及收看時間的情況,制成統計表和統計圖,提出問題:根據統計表的情況,若你是電視臺臺長,你會怎樣安排電視節目?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提出了非常多的設想。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知識非常有用”,教師提倡對數學知識“學以致用”,這樣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不是空洞無味的,是具體、有趣的,有學習意義的。既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又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
四、感受數學價值,注重實踐活動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就會使學生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生活,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含著的數學規律。教學時,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感悟數學實踐的重要意義。
五、創設情境滿足學生的歸屬心理
所謂歸屬心理,就是所有學生都有一種強烈愿望希望自己成為班集體中的重要一員,他們希望自己被班集體接納認可,并在集體中表現出來對別人的影響力。這種心理一旦得到滿足,他就會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為了保住這個位置,他會有更大的興趣參加集體活動,爭取在活動中不斷有出色的表現。數學課堂中滿足兒童這種心理較好的方式是倡導合作學習。我們在聽課中經常會看到類似的情景:教師在講臺上出示一個包裝盒,目的是想讓學生認識長方體。他首先讓學生觀察,然后回答這個物體是什么形狀。學生們紛紛舉起手來,有的還使勁地舉得高高的,希望教師能提問自己。當然也有學生不敢舉手,眼睛也不敢看教師,唯恐教師提問到自己。
總之,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在教學活動中靈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學內容放置于真實有趣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從而實現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王長沛.數學教育與素質教育.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2]郭思樂,喻偉.數學思維教育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孔慧英,梅智超編著.現代數學思想概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4]席振偉.數學的思維方式.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