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高中學生數學基礎參差不齊,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大,這種差異愈加明顯,最終導致兩極分化。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已迫在眉睫。分層教學法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方法、能力、動機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層次,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給予幫助,使他們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分層教學 實施方法
一、實施分層教學的原則
1.全體性原則。
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質培養為目的,而是以考試為目的,教師關心和關注的對象是少數學生,通過考試源源不斷地淘汰“差生”,最后向社會輸送大批“失敗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層教學正好相反,它關心和關注的是全體,針對每個學生的差異,為每個學生發展提供平等機會,不排擠、歧視后進生。通過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促進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
2.動態性原則。
心理學和哲學表明,人們成長過程既有相對的階段性和穩定性,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顯然,對學生的分層也是一個相對運動的動態過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區別不同對象、不同時期及時靈活地調控學生的分層標準、各層人數的多寡、課堂教學的結構、作業和考查的尺度、輔導與評價方法,使學生的潛在水平轉化成新的現有水平,使每個學生隨時處于一個充滿活力的積極進取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實現最優化發展。
3.主體性原則。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學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所形成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就是其本義,學生的發展受到阻礙。而分層教學的主體應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是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灌輸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被動接受的“要我學”轉化為主動進取的“我要學”。教師的角色只是引導者、指路人。
二、實施分層教學的方法
1.給學生分層,設計教學目標。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使教學有的放矢。首先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掌握學生的差異,根據分層教學的原則,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為優等生;B為中等生;C為后進生。在平時備課時,根據教學大綱的總體要求和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分為:(1)基本目標:要求學生能掌握基本的知識。適用于后進生。(2)提高性目標:把基本目標提高一個層次,將各知識點綜合起來,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適用于中等生。(3)高水平目標: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知識點,著重培養綜合運用的能力、技能與技巧,適用于優等生。
例如教授必修5§2.2等差數列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本目標:掌握等差數列中的基本公式,并能求未知數。
中層目標:1.掌握等差數列中的基本公式,并能求未知數;
2.等差數列中基本性質,提高解題速度。
高層目標:1.掌握等差數列中的基本公式,并能求未知數;
2.等差數列中基本性質,提高解題速度;
3.實際應用問題建模,轉化為等差數列1e0efeb82b4707cfd89ca758725460c9問題。
這樣,較好地兼顧了三個層次的學生,收效不錯。
2.分層施教,分層練習。
課堂上的教學活動要根據大綱的要求、教學的內容,在同一時間、同一進度內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講授最基本的教學內容,達到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另外,課堂教學必須著眼于學生自然分層的實際,采取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課堂活動指向并集中于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設疑、激疑、釋疑。分層培養學生思維與解題的能力,分層進行課堂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學,學有所得。
例如:學完必修5第二章《數列》后的一節復習課,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1.設等比數列{a}的公比q<1,前n項和為S.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