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除了學習數學的基礎知識外,還開始接觸到各種題型。由于學生的語文知識有限,以及文字轉換能力的不熟練,很容易因審題不清楚而造成錯誤。尤其是在講評試卷子時,可以發現,許多學生在老師仔細讀了一遍題目之后就恍然大悟,頓時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于是,我們往往會給這些學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深入分析,是不是就是粗心、毛糙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毛糙的背后顯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所以教師一定要對癥下藥,在審題能力的培養方面加大力度。加強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審題方面的基本功訓練,應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能力是逐步培養的,是慢慢積累的,所以小學階段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形成較強的審題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剛踏進小學的大門。由于他們年齡小,識字少,理解能力較差,解題時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學生完成數學習題的錯誤率居高不下,于是教師和家長一味地埋怨,批評孩子“粗心”、“不用功”。而學生也自認為是自己粗心。但只要我把題目要求再讀一遍,學生就會馬上反應過來,或者讓學生重新讀題他們就會做對。其原因是:很多學生拿到題目就馬上做,沒有看清題目的要求,或者是很快地瀏覽一遍就開始做了。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字認得不是很多,題里的數量關系理解也不透徹,更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是機械的反應或猜測。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審題是正確做題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審題訓練,可以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習慣,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做題的質量與速度。那么如何才能培養低年級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呢?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去做。
1.學會動手,理清題意。
審題是一個對題目中的有用信息進行輸入、處理,然后輸出的復雜過程。由于數學語言比較精練、抽象,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又比較薄弱,這些在客觀上增加了審題的難度。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
1.1拼拼折折。
在解決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時,讓學生動手折折剪剪不失為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的好方法。如:一張長8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紙,把它剪成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這張正方形紙的邊長是多少厘米?周長是多少厘米?一根24厘米長的鐵絲可以圍成邊長是多長的正方形?等等。這對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題意,正確地思考有很大的作用。
1.2畫畫點點。
新教材的解決問題內容最多的是情境圖,許多數據要從圖中去找。如果學生在數的過程中沒有比較好的方法,往往會出現數錯的現象,從而導致解題錯誤。因此正確數數是低年級學生必須掌握一個基本技能。我要求學生“畫畫點點”,按順序地數,邊數邊做記號,從而達到正確數數、仔細審題的目的。
1.3劃劃圈圈。
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圈圈畫畫,把重要的字詞圈起來,提醒自己注意。
2.重視學生對關鍵詞的理解。
剛入學的學生識字不多,題目中常見的關鍵詞有:“大、小、多、少、長、短”等,如果教給學生認識了,題目意思也就基本理解了。在講解題目要求時,要給予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如出示“給長的畫√,給短的畫○”時,可以問:“你能猜到題目在對我們小朋友說什么嗎?”有些識字多的學生馬上能知道,并把意思說給同學聽。此時,要求學生學著教師用紅筆圈出“長、√;短、○”,并認讀,讓學生通過對關鍵詞的理解來了解題目的意思。
3.讓學生動口朗讀。
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量后,自主讀題便成為培養審題能力的關鍵,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3.1解決音義,讀通。
由于識字量少,因此認識生字是讀懂題的基礎。當我們呈現有文字的題目時,必須對學生不認識的字注上拼音,帶領學生認讀,對學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詞語適當進行解釋。
3.2認真仔細,讀準。
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只看一眼,就急于動筆了。因為他們感覺這是平時見過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并不是他們“做過”的那樣,意思已經發生了改變。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指讀、慢讀”。低年級的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默讀能力,出聲輕讀、用手指讀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還要求學生一讀再讀三讀,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
3.3咬文嚼字,讀懂。
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或句,準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如“黃豆比小西紅柿多得多”中,到底指的是什么多,多多少。只有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圈畫,把重要的字詞圈起來,提醒自己注意。如:“和48相鄰的兩個數是( )和( )”要求圈出“相鄰”;“把下列各數從大到小排列”則要求圈出“從大到小”等。
4.教會學生認真看題。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經常有學生沒有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考,就寫出了答案。比如,一些填空題之類的簡單題型。學生總喜歡按“自己的方式”辦事。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如看圖寫算式:一個實線圈里有5只小白兔,實線圈中有一個虛線圈,虛線圈中有3只白兔。列式沒有做任何提示。學生拿著筆就開始寫加法算式。于是我提醒學生:“請仔細看圖,里面是一個虛線圈?再想一想,應該這樣列式?”再如2=3-(),學生產生定勢思維,認為等號只是在算式的末尾,導致寫出來的結果是:2=3-5。這些題目其實都不難,但小學生如果沒有養成仔細讀題的習慣,就很容易犯錯誤,導致不必要的失分。看題,就是先看一看題目里有幾個什么數或數量,有幾種運算符號或數量關系;再看一看運算符號和數據各有什么特點,有什么樣的內在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