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的英語專業聽力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師生間毫無交流。RICH教學理念提倡研究性學習、整合性課程、群體學習和人文素質全面發展, 反映了國際后現代課程教育思想:在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 RICH 教學理念 學生參與 引導作用
一、RICH課程理念
RICH課程理念是浙江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系在近十年來,通過一系列的探索實踐和改革研究,逐漸形成的一個課程實踐建設項目,即研究性學習(Research-based Learning)、整合性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群體學習(Community Learning)和人文素質全面發展(Humanistic Outcomes)的英文縮略詞。這一項目為我國的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師發展機制建設開創了新的實踐方式、理論視角和學科研究方向。它提出的“課程就是教師作為思想者的人”這一課程理念,反映了國際后現代課程的教育思想。它所提供的理論成果和大量具有說服力的時間研究資料展現了一種超越傳統課程范式的教育愿景。
“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內涵是:重視讓學生自己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強調學生在構建自身知識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不斷產生學習興趣,對發現的問題熱情地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社會和現實。“整合性課程”包括三個方面: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整合,即話題學科知識、英語各項技能,以及學習內容與生活世界的整合;學習資源的整合,即社會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因特網資源的綜合利用;學習活動方式的整合,即學習場地、話題,以及學習活動的多樣化。“群體學習”是RICH教學中實現研究性學習、整合性課程,以及最后實現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方式,它主要關注學習群體的構建,使得學生不再是單個的對付學習問題。其中教師的指導和監控起關鍵性作用,學生的學習觀念、談論技能等方面都須重視和引導。“人文素質全面發展”首先強調學生的人文自主性發展,通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興趣、提供個人潛能發展的空間、尊重學習過程等途徑實現,同時也把教師人文自主性的發展放到了一個首要地位,強調教師個人實踐知識水平的提高。
二、 RICH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英語專業聽力教學
(一)課程設計
筆者認為,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不應該僅僅是一個“輸入”的過程,還應該有一個“輸出”過程,所謂“Listening in & Speaking out”。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達到學生學會聽、聽得懂的目的。
傳統英語聽力課一般是老師先介紹聽力材料背景,解釋單詞和詞組,學生聽完后對答案的“一堂言”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依照課本的內容和順序,基本不做改動。學生聽懂課本內容,似乎就完成了任務。筆者設計的聽力課程則作了一定的改變,以《英語聽力入門2000第三冊》第三單元World News:Economic Development為例,本單元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世界經濟方面的新聞詞匯及表達方式,另一方面是有關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及上世紀90年代末期聯合國經濟會議的報道等,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顯得過時。因此,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應引導學生利用課本提供的詞匯和表達方式,搜集當今世界經濟方面的新聞報道,并加以研究,然后在課堂上加以展示。
教師首先指導學生掌握課文中的詞匯和表達,并提供現時經濟類新聞,如CNN等著名美國新聞欄目有關雷曼兄弟銀行破產的報道,關于美國次貸危機產生原因的分析及對美國民眾現實生活的報道等,在課堂上作必要的分析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在聽懂并理解這些新聞的基礎上,課外搜集和整理有關新聞報道。在下一次課上,要求學生從美國“貸款買房”從而導致“次貸危機”入手,為全班講解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等經濟新聞背景。學生可以組成五人一個小組,五個同學分別扮演購房者、房產中介、發展商、銀行及新聞記者,從不同的角度,講解房屋買賣導致最后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各種不同人物所受到的損害。在整個展示中,學生可以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新聞報道,以對話和PPT的方式進行。
在這種課程設計中,學生的聽力學習過程從單向的“輸入”過程,變成了雙向的“輸入加輸出”過程。首先,學生通過聽新聞了解新聞背景,通過大量的查閱和搜集,了解和研究美國次貸危機這一世界經濟熱點問題。這種搜集和研究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不斷發現自己的學習興趣,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熱情的探究。而不是傳統的教師先搜集資料,再根據理解傳授給學生。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研究的過程,而不是一味吸收的過程。其次,學生的學習過程糅合著各種知識和技能,以及課本上的詞匯和表達及經濟新聞的內容,為學生的研究奠定了語言基礎,然后學生以語言為工具,結合世界發生的重大事件,以新聞報道等多種形式加以表達。最后,學生的學習過程,顯然是一種群體性學習,在學習中,每個學生都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事件加以理解,在課堂上各自展示所理解的內容,每個學生展示的過程,實際上同時是為其他同學提供學習的機會,一個小組的整個展示過程,也是為全班同學提供學習機會。同時,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不僅是一個引導者,而且是一個學習者,學生從不同角度的理解可以幫助教師完善其教學思路。
(二)評價模式
如果用傳統方法進行聽力教學,所謂聽力材料的答案就是唯一的,學生成績的評價往往是教師一人說了算。RICH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英語專業聽力課程,由于課堂形式的改變,相應的考評形式和內容也可以進行改革,教師可以讓所有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中。例如,當一個組就某一話題做課堂展示時,其他小組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對其內容、展示方式、語言表達等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評價過程變成一條增進了解、相互鼓勵、共同切磋學習、探討思想的過程。同時,對別的同學進行評價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自我反思的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同學的經驗和不足中,認識自己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然后在展示的過程中加以完善。另外,學生直接參與教學評價,可以使他們變成課程的自主者,提高責任感,因為是直接參與者,他們感受最深,體驗最多,看問題最清楚,更能找出問題的所在,提出適合他們改進的辦法。
學生的小組討論、口頭陳述等內容的增加,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平時表現的機會,因而平時課堂活動的參與情況及表現情況,也可以成為對學生評定的主要參考,期末考試成績在評定中所占比例就可以相應減少了。很顯然,靠考前臨時突擊是沒有用的,學生的學習成績也不再是“一錘子買賣”。
學生參與教學評價,不僅是對自己同學的評價,而且是對教師的促進。只有他們最知道自己欠缺什么,需要學到什么樣的知識。這對教師的自身完善和個人實踐知識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只會根據教師參考書目,把課本知識原封不動地傳給學生的教師,顯然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的,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者,同時單純地提高教學技巧也是不夠的。教師一方面與學生一樣,是課堂的參與者和學習者,另一方面,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更好的學習方法。
(三)教師的作用
RICH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英語專業聽力教學,更多地強調學生的參與性,那么是不是教師的作用就相對減少了呢?
首先,“教師作為思想者的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障礙,如:詞匯量不足、表達方式不確定等。很多老師不愿意把課本答案提供給學生,似乎認為學生一旦掌握了答案,老師在課堂上就沒什么可講的了。筆者認為,教學的目的,不應是僅僅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而應該使他們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更多更新的,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把課本答案提供給學生,不僅能幫助學生克服詞匯障礙,能讓他們學習課本中各種各樣生動的表達方法。
其次,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也是引導學生的好機會。有些學生的課堂展示主題過大,天馬行空,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有些學生的表達方式過于晦澀,做課堂展示時同學會感到不明白。教師應該對此類情況加以幫助和引導,在鼓勵的基礎上,指導其采用更好的展示方法。只有這樣,學生的每一次展示,才可能真正有所提高,而不僅僅流于形式。
最后,教師需注意的是,對于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不可能每個學生都習慣和配合。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傳統教學法的收效更為顯著,就是“考的分更高”。而應用新的教學方式,大部分工作需要學生自己完成,個別學生對此有些“力不從心”。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還感覺收效甚微。比起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他們的確“學不到太多東西”。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一方面要多加說明,盡力幫助,另一方面要先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展示,為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提供模仿,增強他們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吳宗杰.教師知識與課程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吳宗杰,黃愛鳳等.外語課程與教師發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3]Allwright,D.Exploratory Practice: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7):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