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在尋找增加小學英語課魅力的解碼,想破解這個解碼,方法是“活”。英語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即要著眼于學生的成長發展,在課堂上更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的主體性煥發出來,以增強教學實效。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質,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因此“活”字是英語課堂的精髓,要讓英語課堂“活”起來,教師就要圍繞學生的發展,還學生自由,促學生參與,充分保持課堂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努力增強親和度和靈活度,充分運用教育智慧,融入課堂,與學生一道,共同“生成”課程,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氣息,充滿無窮的魅力。
一、還學生自由
1.還“時間”。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一節課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學習,互相交流,并逐步向三分之二過渡,盡量壓縮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和與個別學生一問一答所用的時間。如:在學習每單元的“Read and act”時,教者要適當點撥生單詞及句型,將剩余時間都留給學生,讓他們互相討論,自由交流,自主學習,理解課文,以達到不僅熟練背誦課文,而且適當增減或改變原文,自配動作,上前表演的效果。
2.還“空間”。
每個小學生都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為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必須認真分析教材,找出哪些是可以留給學生的空間;在上課的時候要努力通過設問和應用性交流活動使學生有機會表現出運用英語的能力,特別是面對由學生的信息反饋而獲得一些存在問題時,不要輕易直接地告訴學生應該說什么、做什么,而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多創造能讓學生充分表現和發展自我思考空間。事實上,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能使學有困難的同學有機會彌補不足,使學有余力的同學有機會發揮特長。
3.還“工具”。
工具不僅僅包括L54DAOMftTm2GvopyMhNp3u3629F7VpXIjTpX5p99qw=學具、教具,更主要的是主動、獨立學習的方法和能力。正如語文上要教會學生拼音字母及查字典的方法,以便能獨立閱讀各種書籍,英語上也一定要讓學生掌握音標,不然就無法自主學習。當然,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好的學習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一“工具”還給學生。
4.還“提問權”。
傳統的英語課堂,學生大量的時間不是聽老師說,就是聽老師與個別學生一問一答,而相當一部分學生更多的是充當教師導演的“教案劇”中的“群眾演員”,甚至只是“觀眾”或“聽眾”。久而久之,這樣的課堂就會變成“一潭死水”。為此,我在每節課前設計了一個free talk環節,安排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自由問答或話題簡述,這些問答可以是類似于小記者的集中采訪,也可以是相互的閑話家常。話題簡述即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想談的內容,可以是自我介紹,也可以是介紹他人,還可以是講述一件事或一個故事,每節課按學號或自愿原則到講臺前講述。簡述過后讓學生再以提問的形式相互檢查聽說結果。除了free,talk,每一課的“Learn to say”我也試著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如:“What do you want t know?”然后讓學生帶著他們想要理解的問題自主學習、交流、解答。
5.還“評議權”。
評議包括自評與評他、發表感受、提意見、表揚和建議。如在課前的free talk后,在課堂的表演后,在游戲競賽后,在作業展覽后,讓學生們互相打分,并說出相互的優缺點,這樣不僅可以評他勵己,樹立榜樣,還起到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作用。
二、促學生參與
1.因材施教,全員參與。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表現出不同的智力差異。教學要承認差異,因而教師要立足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因材施教,因人定標,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其自信心,激發其上進心。
2.有始有終,全程參與。
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他們的注意力很難維持45分鐘。要達到全程參與,教師就必須提高專業素質,認真鉆研教材,潛心研究教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多方面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如調整教學難度,讓學生有參與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有b1HUw30ZJlY6D5GzH5wl+Lux/K1qtkr9ZnXIgzKAbDE=參與的環境;融洽師生關系,讓學生有參與的膽量;講究教學藝術,讓學生有參與的樂趣。
三、提高課堂靈活度
1.學習目標全面又彈性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導向,是學習評價的依據。所以,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要工作。《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教學目標應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備課時一定要全面考慮這三個方面。但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差異,又要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一種是使所有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真正的有所發展、有所成功的目標——基礎性目標,另一種是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要的目標——選擇性目標。
2.教學內容的加工要生活化。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課,我們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挖掘其內在的趣味性,盡量將教材生活化,使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融,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的溝通;使教學內容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和信心,提高他們主動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1)身邊的事最真。抓住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大做英語“文章”,使學生更覺真切,學得快,用得好。例如:有一節課,學新句型“Do you like+食物名?”下課的十分鐘剛好是吃課間餐時間,我就自然用上這個句型,與學生現場開展英語會話。
(2)模擬的景最活。我常常把模擬的日常交際場面搬上課堂。如擺設文具攤開展購買文具的英語對話;扮演外國小朋友到訪的英語會話等。學生假戲真做,興趣盎然。
(3)課文的戲最靈。把每篇課文對話當做短劇排演,學生人人當演員。語音語調模仿得惟妙惟肖,不少角色表演,令人拍案叫絕。
3.彈性化的教學設計。
彈性化的教學設計可以幫助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課堂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舞臺”,常常會遇到“卡殼”和“意外”的“出軌”事件。面對這些突發事件,教師的教學機智就顯得極其重要。教師是堅持照搬原計劃,以致因一廂情愿而使教學效果走向反面,還是運用彈性化的教學設計,為學生鋪設臺階,在逐層探索中獲取知識,其產生的教學效果是大相徑庭的。烏申斯基曾說:“教育缺乏了所謂的教育機智,無論他怎樣研究教育理論,永遠也不會成為實際工作的好老師。”如在牛津小學英語3B第七單元A部分“Where is it?”的句型教學中,教師用來演示找尋的教具被學生藏起來了。雖然感到意外,甚至有些生氣,但對天真活潑的三年級學生來說,這樣的事其實也很平常,因此并沒有簡單地否定批評學生,而是因勢利導,巧妙地化“出軌”為教學“契機”,采用教師藏—學生找猜,到學生藏—教師猜的方法,層層誘導,在真實的情景中互換角色操練了本課新句型及其回答。這是教師運用教育機智的成功范例,不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使課堂勃發生機,煥發光彩。
總之,教師只要學會尊重孩子的天性,學會用孩子的眼光看教材,用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理解教材,用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改革課堂,用貼近孩子心靈的方法進行教學,就能拉近自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讓課堂“活”起來,煥發生命的光彩,成為快樂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