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由于時間和篇幅的限制、教學方法不合理等原因,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一直不容樂觀。初中歷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改進,優化歷史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本文探討了如何使初中歷史課堂更加高效。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有效性 教學方法
1.引言
初中歷史是初中課程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全面接觸歷史的初級階段。通過歷史的學習,學生可以對自己的民族史和人類的發展史有所了解,從而樹立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并用宏觀的視野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初中歷史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實現初中歷史的有效教學。
2.初中歷史教學現狀
歷史課程內容本身具有歷史性,反映的是過去的事,這導致部分初中歷史教師的講解僅限于課本知識,缺少歷史與實際的聯系,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單純的課本知識介紹,導致學生缺乏歷史學習的熱情,產生“歷史無價值”等錯誤認識,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沒有加入自己的思考,也不會用歷史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歷史課堂的教學形式多是灌輸,教學過程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史料和活動課的作用沒有足夠的重視。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于它的真實性,單純的理論講解沒有辦法體現歷史的生命。另外,缺乏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是目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如何提高教學有效性
3.1充分利用活動課教學
歷史活動課以學生為主體,利用歷史活動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參加到活動中,具有實踐性和操作性等特點,給了學生一個開放性、綜合性的學習空間,對學生歷史學法的探索和歷史事件分析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學生自己策劃和準備活動的內容,就會主動地搜集歷史資料,不斷豐富和分析自己掌握的歷史信息,在活動中對歷史內容進行親身體驗,親自參與歷史問題的探究、史實的調查、史料的搜集和歷史信息的處理。歷史活動課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歷史知識應用于實踐,讓他們不再覺得歷史無用,通過學有所用的活動課,自己發現歷史的大用處,從而學會用歷史經驗分析現在的問題,真正做到以史為鑒。在素質教育和大力實行新課改的今天,初中歷史教學不能再走死記硬背的老路子,而是要真正讓學生愛學歷史、愛用歷史。
筆者在講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時,就充分利用了活動課教學,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主要代表思想,給學生分組,各組分別代表一種思想觀點。然后讓學生為自己所代表的思想進行辯論,闡述各家的學術思想。這次活動把百家爭鳴的格局直觀地顯現出來,學生在史料的查詢和了解中了解到古為今用的“仁”“法制”等思想,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活動效果。
3.2重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傳統的歷史課堂講解模式下,“你說我聽”,如果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則教師不但可以運用聲音和文字“說歷史”,還可以利用圖像、動畫、視頻等讓學生“觀歷史”,對于提高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實現課堂的高效性和多樣化有很大的優勢。
筆者在講解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大量的歷史信息傳遞給學生,不僅包含了教材的內容,還在歷史邏輯上有所體現: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知識點主要是書本信息,而戰爭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邏輯關系則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的;通過給學生播放《大國崛起》系列片,讓學生對近代的屈辱歷史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而以中國再次崛起的過程讓學生產生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后續的現代史的講解也會起到鋪墊作用。
3.3重視史料的運用
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于它的生命性和生動性,歷史教材由于篇幅、教學重點等的限制,主要是歷史事件的簡單講解,而對于歷史事件的史料例證則引入較少。歷史教師要對史料充分重視,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史料輔助學習,學生從史料中發現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探究歷史的脈搏,尋找歷史事件的真實感,發現歷史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融入歷史學習中。
史料的運用要講究策略,如果運用不合理,則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首先,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史料,有些教學內容在教材上只有歷史結論的體現,而沒有講解歷史過程,學生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就需要尋找一些佐證材料,做到論從史出。在史料的講解中,教師要對閱讀方法進行指導,逐句閱讀,尋找關鍵,對于一些難懂的字、詞、典故等,要幫助學生解疑。其次,教師要通過史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讀懂讀通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尋找史料中的有效信息,結合史料內容回答問題。例如,筆者在講鴉片的危害時,給出了史料,讓學生從具體歷史資料中了解鴉片究竟是怎樣損害身心健康、怎樣導致吏治腐敗、怎樣導致戰斗力下降、怎樣使大量白銀外流、如何使清政府陷入統治危機的,方便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4.結語
初中歷史學習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入門階段和興趣培養階段,初中歷史教師要善于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瑞瑛.史料在初中歷史課改中的研究和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09).
[2]谷忠慧.疏脈理絡擇良方從之——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