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中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闡明地域系統的空間結構、時間過程、人地關系和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規律性,探索地球表層的整體和各個區域的形態、結構、功能及其演變規律性的科學。研究地球表層的基本地理規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本文重點闡述世界表層洋流空間分布規律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 世界洋流 空間分布規律 有效教學策略
地理規律反映地理事物和現象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必然聯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變和地理關聯知識的深化和發展,是地理理性知識的重要組成。地理空間分布規律是其中最常見的重要規律之一,結合教學實踐與反思,在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有效教學是以激發和調動學生積極性為出發點和基礎的,如何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思維始于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提出一些學生想解決而未解決的、富有挑戰性的、趣味性的問題,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典型的地理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喚醒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
在新課導入時,可創設以下問題情境:
情境(一):1992年,一艘從中國出發的貨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強烈風暴,船上一個裝滿近三萬只黃色塑料玩具鴨的集裝箱墜入大海。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其中一萬玩具鴨組成的“小鴨艦隊”抵達英國海岸。
問題設計:這些玩具鴨為什么能抵達英國海岸?
情境(二):展示北太平洋局部地圖,1941年12月,日本突襲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
問題設計:其艦隊航線沒有選擇自然條件較好的南航線,而是選用冬季自然條件惡劣的北航線,這是為什么?
教師:這些都與洋流有關。那么什么叫“洋流”?它空間分布有何規律?是怎樣形成的?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學習探討這些問題。
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指明學生所學的內容和所要達到的目標,體會學習知識和生活緊密相關,同時為最后運用規律解決問題打下伏筆,通過問題的解決融會貫通所學知識,開展有效教學。
二、充分應用圖像,歸納探索規律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必備工具。地圖最能直觀、生動和具體地體現地理空間分布規律的空間性特點,充分運用地圖是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大大增強地理規律教學的直觀性,以便更有效地形成地理觀念,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識。歸納就是通過足夠多次數的重復觀察,得到相同的觀察結果,這是一個從具體到一般的歸納推理過程。
通過閱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讀圖觀察并思考:南、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的大洋環流運動方向有什么差異?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大洋環流的運動方向是怎樣的?在南半球也是這樣嗎?在印度洋冬季、夏季洋流方向有什么變化?給足學生觀察思考的時間。
教師可結合世界輪廓簡圖板圖,表示相應洋流的流向,加以強化刺激學生感官。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采用求同法,即按同一類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同性或相似性,進行歸納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即分別以副熱帶為中心和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其中,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沒有形成大洋環流,而是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和南極繞極流。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板圖簡化為“8”、“0”來表示。
在此基礎上,建立世界洋流的分布的空間圖像模型,這種直接歸納的方法,使規律明晰,組織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既方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條不紊地進行講解,又能有效幫助學生探索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掌握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規律。通過充分應用圖像,提高學生讀圖、用圖、圖文分析的綜合能力,培養基本的地理素養。
三、注重邏輯演繹,融通規律聯系
從課程標準的要求看,本部分內容要求歸納出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即可,但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看,教師可以適當啟發和演繹洋流分布的空間模型的形成過程。
筆者設計了圖1來研究近地面盛行風帶、陸地形狀等洋流形成的影響。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統講述,但要明確影響因素最重要的是盛行風。另外,還有陸地形狀和地偏力的影響等。著重引導學生從過去的認知經驗中找出與新概念相關的成分,并通過仔細對比和合理拓展形成新認知。
教學中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的名稱都可以不出現,對各洋流的名稱不要求記住,應注意強調緯度位置(中低緯度、中高緯度)和海陸位置(大陸東岸、大洋西部、和大陸西岸、大洋東部),同時為了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需要,不同緯度大陸兩岸洋流的性質(暖流或寒流)也要求學生明確。
教學中要善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多媒體課件理性地直觀地演繹推理,建構地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關聯,動態顯示規律,加深規律理解,以達到“觀其圖而知理”的境界。
四、優化鞏固訓練,遷移內化規律
地理空間分布規律只有在不斷運用中才能逐步熟練地掌握,運用是學習有關地理規律的目的和方法。在教學中要善于及時進行鞏固提升,合理設計鞏固訓練,突出空間分布規律,給學生運用規律進行邏輯思維的機會,更積極地培養學生的獲取解讀信息和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演繹推理解決問題,不斷地將規律在新的情境中加以運用,不斷遷移,在實踐中不斷內化,達到活學活用的最佳教學效果。
1.訓練設計要堅持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
【例1】讀圖2,正確表示大洋洋流模式的是( )
答案:③④。
【例2】讀某大洋局部洋流圖(圖3),關于C洋流敘述正確的是( )
A.位于南半球中低緯度海域
B.位于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
C.位于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域
D.洋流性質為暖流
答案:C。
【例3】圖4中陰影部分為陸地,箭頭表示的洋流是( )
A.北半球暖流
B.南半球暖流
C.北半球寒流
D.南半球寒流
答案:B。
這三組訓練題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始終抓住洋流分布模式圖,從全球到各自所在南北半球,到中低緯度或中高緯度,再到具體的大陸東岸,從模式圖的整體到局部,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力爭做到始終最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通過訓練及時鞏固洋流的空間分布規律,形成模式圖的空間縮放的思維能力,做到舉一反三。
2.訓練設計要注重體現和相關地理規律的關聯。
【例4】圖5為“某海域大洋環流模式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西風帶的盛行風向,甲洋流可能是( )
A.北半球寒流
B.南半球寒流
C.北半球暖流
D.南半球暖流
答案:A。
本組訓練題的解決不僅要在掌握洋流空間分布規律的基礎上,還考查洋流空間分布和風帶分布的關聯性,加大思維難度,很好地考查知識之間的聯系。
3.題目信息呈現要有效。
【例5】三角貿易興于16世紀,在17—18世紀成為最重要的洲際貿易,因其主要商路連接成三角形,故稱“三角貿易”。滿載著槍支、紡織品、鐵器和奢侈品等貨物的商船,從歐洲港口“出程”;到達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換被掠來的非洲黑人,然后經大西洋西航美洲,此為“中程”;商船到達美洲后,以這些黑人換取蔗糖、咖啡、煙草、棉花等物品,再運回歐洲,此乃“歸程”。一次三角貿易的航程,大約需時半年,可做三筆生意,獲利數倍。結合圖6,分析“三角貿易”航程的地理原理?
很多學生對“三角貿易”不太了解,甚至對問題所地理空間位置一無所知,必要的文字介紹和配圖就很關鍵,圖中“赤道”、“北回歸線”,大洲名稱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調動所學知識,探究問題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