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闡述了培養學生科研素質的重要性,著重探討了如何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列舉了大量教學案例,并提出了首先要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其次要注重學生探究細微的培養;最后要注重學生良好科研品質的培養。
關鍵詞: 地理教學 科研素質 探究思維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探秘者和創新者。世間的奧秘千千萬萬,如何探索這些奧秘?如何揭示這些奧秘,在科學上有所發現、發明和突破?我覺得關鍵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那么,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科研素質呢?探討如下。
一、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科研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調查能力、設計制作能力等。
1.觀察能力的培養
在講“多變的天氣”這一節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選做作業:觀察一周的天氣,并給一周天氣記日記:
觀察螞蟻大搬家或天上的云與天氣的關系?并試著說明這種現象的原理?
在講“月相的變化”這一內容前,我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每天晚上,睡覺前用五分鐘時間,觀察一下月亮的形狀并記錄下來。通過記錄,研究一個月亮的圓缺變化規律。
通過這些觀察、記錄,學生不僅學習興趣提高了,而且知識掌握水到渠成了。
2.調查能力的培養
在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訪談、家庭調查等方式,搜索當地的資料,完成下表并回答問題。
設想一下,再過10年,當地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在講“水資源”時,我讓學生分小組調查:你家鄉附近河流、塘湖的水質污染,以前怎樣?現在怎樣?分析該河流水質變化的原因?對周圍居民生產、生活有何影響?并對其發展前景提出一些合理的設想和建議。
學生交上來的調查報告,有的是打印的、有的是手抄的、有的是剪貼的,不僅封面設計美觀,而且調查過程、結果科學詳細,設想、建議大膽創新,使人耳目一新,令人不禁驚嘆后生可畏。
3.設計制作能力的培養
很多科學發現都要借助于地球儀器,而有些科研儀器市場上不一定能買到,有時要靠自己制作或改進,所以設計制作能力是科研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
學習“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時,我指導學生制作地球儀(材料:乒乓球、鐵絲、膠布、橡皮泥等),并繪出主要的經緯線,標上世界著名國家的首都。在學習“地形圖的判讀”內容時,我讓學生用橡皮泥或者泡沫塑料等材料,自制一個等高線地形模型。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肯定學生的成績,我在整個年級組織了一次模型制作的比賽,把制作好的模型放在學校櫥窗里展示。這些活動,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領悟。
二、注重學生探究思維的培養
1.鼓勵質疑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提問。每節課上在學生閱讀教材時,我都會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來討論,考同學、考老師。如在講授“青藏地區”時,學生就問:a.青藏高原上的農業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魯藏布江谷地,為什么?b.青藏高原為何太陽能資源、地質資源豐富?c.為何察爾汗鹽湖附近有豐富的鹽礦?解決每個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不知不覺掌握知識的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古人云:“學貴于思,思生于疑。”這就是強調“疑”在“學”中的重要性。
2.提倡求異
最早古希臘學家提出了地心說,認為天圓地方,且得到眾人的承認,而如今,太陽也并非宇宙的中心。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求異,鼓勵學生敢于向權威挑戰,對科教書挑刺。
在講“西北地區”時,由于由東向西降水量越來越少,再加上地形影響,西北地區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時: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學生就大膽質疑,干旱會形成荒漠化,是否其他原因也會形成荒漠化?比如,西亞和我國的塔里木盆地都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由于地下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是否會導致地上草木消退,從而形成沙漠化?“盡信書不如無書”,真理往往是在不斷肯定、否定中完善的。
3.誘發聯想
有一次,魏格納先生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墻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凹凸,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腦海再也平靜不下來: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連在一起?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正是由于魏格納的大膽的聯想、想象,才有了大陸漂移說的產生。所以平時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聯想,靈感往往產生于聯想。在學習“海陸的變遷”時,書上說,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老師還可誘發學生聯想:人類活動是否也會把滄海變桑田,或把桑田變河湖?
4.敢于創新
如果一個人不能突破先人和教科書中的思想框框,那么他將很難有所建樹。在教學中,應不斷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思維,充分發表意見。對于學生那些超常規的、常人聯想不到的思維,應及時給予肯定,也許這就是創造的火花,是一種創新的靈感,也是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主力。如在講“農業的發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假如你是一個現代農民,你有一塊土地,你打算如何發展你的農業?有的同學說發展觀光農業,搭些瓜果大棚,邊上栽種多種多樣的果樹,搞些園藝,合理美觀布局,游人漫步其間,盡嘗果品的鮮美,樂在其中、吃在其中,既賺大錢又美化環境。還有的同學說,發展生態農業工廠,地上的作物郁郁蔥蔥,收獲的產品被送進車間加工,其廢渣轉入飼料車間加工后再運到周圍的牛欄、羊舍、豬圈和雞棚,畜禽糞便則倒入沼氣池。
三、注重學生良好科研品質的培養
1.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
“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學者卻有他自己的祖國”、“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學習”、“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一個人只要深愛祖國、深愛家鄉,他(她)就會為自己的祖國、家鄉去努力學習、去建設、去奉獻。我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本上的“讀一讀”,如“山奇、水秀、石美、洞異”的桂林風光,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之稱的黃山,描寫我國北方冬雪和江南春日的著名詩詞《沁園春·雪》、《村居》——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山山水水之美,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科研奉獻精神的培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如華羅庚、錢學森、錢三強等放棄國外優厚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克服重重的阻力,回到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祖國,把自己的一切默默奉獻給祖國。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介紹科學家的事跡,讓學生明白:正是眾多科學家默默工作、無私奉獻,才有了今天祖國的強大、人民生活的幸福。
3.科研毅力的培養
科研上的重大發現,往往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成百次,甚至是上千次的反復試驗才能有所突破,這就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所以在教學中應滲透對學生毅力的培養。如在講授“農業發展”時,我特別介紹了“袁隆平與雜交水稻”,這位“雜交水稻之父”在研究過程中幾經波折,甚至遭遇重大挫折,但他以科學家過人的毅力和豐富的經驗,幾度調整科研方案,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4.科研合作精神的培養
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由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共同努力取得的。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他們體會到集思廣益的好處。我布置學生做的調查報告,質量較好的往往都是那些善于合作的小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全面素質教育手冊.教育科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