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化學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入門課程,識記、理解的內容多,教法也多。本文從課堂活力的基礎——教材,課堂的主導者——教師,課堂的主體——學生等三方面闡述如何才能使化學課堂充滿活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更生動、積極,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 化學課堂 創設情境 教材
化學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入門課程,識記、理解的內容多,教法也多。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做到生動高效,我認為必須創設情境,讓化學課堂充滿活力。
那么,如何才能使化學課堂充滿活力呢?下面談談我的做法。
一、教材是保持課堂活力的基礎
專家編寫的化學教材具有權威性和典范性,內容豐富多彩,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學生求知的源泉。只要教師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就能使之成為激活課堂的原材料。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化學,結合教材內容,廣泛聯系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生活中的化學、家庭小實驗、野外考察等。這些活動既是化學課堂的延伸,又是課堂活力的催化劑。如:我在給學生上第一節化學課時,并不是按部就班地上第一章,而是首先讓學生通覽教材,再向學生介紹生活中的化學,接著向學生演示趣味實驗,然后引入課題。結果學生的好奇心強了,興趣濃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教學進度加快了,一節課下來,不僅完成了教學內容,而且煥發了課堂活力。
二、課堂的主導者——教師要“活”
要讓化學課堂充滿活力,教師一定要“活”,教師不“活”學生何以能“活”?
1.思想要活
化學教師要站在時代的前列,以振興民族教育事業為己任,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改革浪潮中,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教法,博覽群書,廣泛收集與教學有關的各種資料。經常把鮮活的內容帶進課堂,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環境資源教育。例如講授“自然界中的水”的內容時,聯系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指出這項工程的偉大與艱巨,其中水的問題就很突出。據報紙報道,西部地區有個李老漢,已有五年時間沒洗過澡,每天只是用潤濕的毛巾擦擦身子,缺水的程度可想而知。再向學生介紹世界各地淡水資源的分布情況及我國人均淡水擁有量,學生們為之震撼,節水意識油然而生。
2.語言要活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可見,課堂上教師語言的藝術性是至關重要的。平淡乏味的語言,只會成為學生的“催眠曲”,準確科學、生動活潑的表達,抑揚頓挫、富于情感的語調,才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如介紹酸堿遇指示劑的變色情況,可歸納為:石蕊遇酸一片紅,遇堿化晴空(藍)。酚酞遇酸不變色,遇堿臉就紅。這樣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和記憶效果。所以,教師一定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鍛煉自己的口才,提高語言表達的藝術性。
3.方法要活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實踐證明,目標教學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模式,但設想每一堂課都是以“前提測評”開始,“達標測評”結束,學生是否厭倦?效果是否最優?所以,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例如課堂上可采用如下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競賽法。課前或課后抽取5分鐘左右,進行小組賽、搶答賽等,基本概念、化學用語、各課知識點都可作為競賽的內容。通過競賽,學生學得活,記得牢。
(2)情景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設施,創設情境,達到觸景生情、以情激學的效果。比如在介紹一氧化碳的毒性時,先播放預先準備好的一段視頻:鐘罩內放一只鵪鶉,然后向鐘罩內緩緩倒入一氧化碳,不一會兒鵪鶉便死去。有了這樣的情景,教師根本不用多費口舌,就可解釋為什么有的人長時間在密閉的車廂里開空調睡覺導致死亡和煤氣中毒的原因,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對一氧化碳的毒性刻骨銘心。
(3)討論法。目前的教育體制,采用“滿堂灌”的方式授課的教師為數不少,學生成為“被動聆聽者”,課堂氣氛沉悶。因此,教師應改進教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互相討論,大膽發言。
激活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除上面所述外其實還有許多方法,如表演法、游戲法等,只要教師認真探索,目的明確,措施得當,就能使學生在靈活的教學方法中學習和鞏固化學知識。
三、課堂的主體——學生要“活”
傳統的教學模式多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活動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自己閱讀、思考、質疑,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學生既是教學的主體,又是教研的主體。為了使課堂活起來,還必須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教研活動,鼓勵他們敢于向權威挑戰、向教師挑戰、向教材挑戰,大膽提出自己易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通過開展“學生評課”、“各周教學調研”等由學生直接參與的教研活動,有助于教師獲取第一手信息和材料,從而得到許多有價值的教改意見。比如二氧化碳的性質實驗,有學生對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后然后石蕊試液變紅但又不能說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變紅”表示不理解。為此,實驗時改為先將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然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試液,這樣就使“不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變紅而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石蕊試液變紅”更具說服力。又比如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教材只給出結論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有學生提問:能否用實驗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類似上述向教材挑戰、向教師挑戰的問題的提出,有利于教師及時改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更主要的還在于,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教研活動,充分尊重和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更生動、積極,思維更活躍,隨時都有可能產生創新的火花,從而促進教研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讓化學課堂真正充滿生機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