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總體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時事認識淺薄、言行脫節、公共道德缺失、社會意識淡薄、以自我為中心的隨性而為等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元的,社會、家庭、法制、個人、信息接收等方面對其皆有影響,我們須對癥下藥,直面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道德素質 現狀 深層次原因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顧海良在一次采訪中說過: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同等重要,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性甚至超過科學文化素質。在以科教興國的理論實踐中,無疑對國民精神文明的發展大有裨益。其中,大學生道德狀態是社會風向標,不僅是個人問題,而且能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中華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自1999年教育部大學生擴招政策出臺以來,大學生數量與日俱增,相關問題也接踵而至。但作為社會相關問題研究的一個縮影,大學生道德素質問題的研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為較全面地了解當今大學生道德素質狀況,探其問題,究其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為現今大學生道德素質整改提供有力依據,我組成員于2012年4月從學習狀況、校園文化、考試態度、志愿活動及處事態度等方面制定調查問卷,并在以我院為主的本省專科本科校園展開相關調查。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次社會實踐調查問卷,我們采用紙質調查問卷和電子調查問卷方式進行,其中紙質問卷共400份,分別于本校食堂、教室、圖書館、學生宿舍等校內生活區進行隨機分發,代表性較高。除了極個別拒絕填寫外,其余均如數回收,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95份,其后又制作相關電子問卷,至截止日共收到500份問卷答復,其中有效問卷476份。有效回收問卷共計871份,有效回收率為96.78%。此外,我們也實地走訪了與大學生接觸較多的相關人群,因為“當局者迷”,作為旁觀者的他們更具發言權,他們的話語更具說服力,為此我們確定了相關走訪對象,分別是食堂工作人員、打掃教室的阿姨、宿管人員、校外店主及在校老師。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在思想意識方面: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深度思考。
一些大學生往往特立獨行,以自我為中心。在社會大潮中,他們的理想與目標漸趨功利化,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深受浸染。一些大學生常以實現個人價值為借口,念叨著“關系有用論”和“讀書無用論”。課堂中,雖也開設相關思想政治理論課,但很多大學生僅為了學而學。老師上課所提,鮮有人答。在一些導向性問題上,一些同學儼然是憤青,缺乏全面客觀的獨立理性思考。像在日本問題上,不少同學狹隘地批判,然而作為一個住在小島上的民族,日本在地震核泄漏事件中所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是值得認同的。道德素質對道德行為有指導支配作用,孔子所言“從心所欲,不逾矩”正反映了這個道理。
(二)在個人言行方面:利益權衡,言行不一。
現今大學生的率性而為、極具主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鯰魚效應,他們的青春張揚、勇而無畏讓現今的社會大流激起了一層漣漪。他們尊重國家集體利益,但亦考量其是否需要損害自身利益;他們參加社會服務,但亦思量其“收益性”。在調查中,60.71%的人覺得能力培養和思想道德素質同等重要,可見他們在個人價值體現和提高上是認同的。在一些方面,他們卻“言行不一”。像在與人交流方面,實地交談時,言辭得體,在網絡上卻是大爆粗口。循規蹈矩的他們時常戴上面具扮演另一個角色尋求一個“垃圾袋”以釋壓,但無論何時,我們都該意識到道德素質不是一副優雅的皮囊,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特質迸發,一種人格魅力的體現。
(三)在誠信素質方面:趨利避害,缺乏誠信。
從考試來看,防作弊無疑是一大難題。長期以來的考試制度在推優取能的同時,也滋生出一些平時不燒香、臨時作弊的學生。隨著電子設備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作弊手段層出不窮,更有專門作弊機構應運而生。從學生角度看,作弊行為可以理解,但無法令人認同。從論文撰寫來看,92.2%的人選擇“借用”。科技在發展進步的同時,也讓人產生依賴,引發惰性,弱化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考慮引發諸如此舉的相關誘因。一直以來的德智體美勞的理論推崇,在實踐中收效頗微,獎狀從來只屬于績優者,卻極少有人因好人好事而獲此殊榮。當然,我們并不否定在社會中也存在著像十大中國感動人物等極具公信力的道德楷模評選體制的真實存在。
(四)在社會公德方面:社會公德缺乏,集體意識薄弱。
當代大學生多長在改革開放年代,置身多元文化背景中,多重價值觀念的碰撞,復雜社會現實和新舊體制轉換使其人生選擇尤為艱難。在調查中,92.23%的人選擇給老弱病殘讓座,92.63%的同學選擇主動關掉宿舍的長明燈。可見,大學生內心對于涉及自身的相關義務能夠積極踐行,但在公共場合,丟棄的垃圾、踐踏的墻壁、傾倒的圍欄等無不令人嘆息,方便自己的同時,卻為他人增加了無形負擔。對于學校組織的志愿活動,僅36.76%的同學愿無條件參加,而且學校組織的募捐活動,為其駐足的也不多。由此可見在物質追求超前的同時,精神層面卻鮮有自覺性。
三、大學生道德素質問題深層次原因分析
(一)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
我國公民整體素質有所欠缺,大學處于學習和就業的過渡階段,與社會接觸增多,一些消極態度滲進校園。此外,我國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就業壓力大,導致思想建設期的大學生更易鋌而走險。現今,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階段,思想道德價值觀在全球文化的沖擊中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蔓延。這就加劇了大學生道德發展的矛盾性和復雜性,使傳統道德文化素養飽受“冷遇”。大學不是不要功利追求,但在追求功利的同時要超越功利主義。在一定層面上,功利追求也是利益追求、價值追求,我們反對的是過度功利追逐的急功近利。
(二)家庭結構的變化帶來的消極影響。
計劃生育體制推行以來,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對孩子溺愛,使孩子在家唯我獨尊,這也直接導致他們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表現為在與人交往時常發生摩擦;當遇到困難時,往往依賴他人;當面對抉擇時,利己主義便于無形中迸發出來,像是前段時間的藥家鑫故意殺人事件,沖動的魔鬼控制住思想和行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但不少家長常缺勤孩子的教育人生:一方面他們疲于工作,使孩子的思想困惑得不到傾訴,壓抑自我,另一方面破裂、重組家庭也給孩子帶來心靈創傷,使其在價值觀上走極端。再者,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普及面不夠廣泛,相當部分家長本身教育水平不夠,無法為孩子解決相關問題。
(三)學校忽視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教育。
學校雖有一些道德素質表現優秀的獎勵政策,但往往收效甚微,關鍵還是不夠重視。在道德素質教育方面,相關課程也是少之又少;在失德事后處理方面常不能有效處理,致其野火不盡,春風又生。教與學應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在課程教授方面,應以大學生道德素質建設為重心,不僅是為了考試以本為本的教授,更應引導其思考。當然這和中國重知識教育而輕道德教育的教育現狀不無關系,無論是作為學生自身還是身邊的人都只追求“高分”,漸趨功利化。大學前的老師都對學生說過,等你們考上大學就好了。此言的本意應是激勵學習,但給了孩子莫名的思想暗示,讓他們進校之初的本心充斥著一種惰性,缺乏積極面對的態度。
(四)大學生不注重提升個人道德修養。
馬克思曾說:理論一經群眾掌握,就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專注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由此改善思想道德素質的任務核心還是大學生本身。別人的言行只是一種參考,借鑒與否仍賴于大學生自身的選擇。在大學,很多人存在掙錢先、學習后的錯誤認識,往往熱衷于兼職打工,有些甚至通過充當考試槍手、出售考試答案等不正方式獲利。這些意識偏頗易使青年學生忽視大學是理論學習和自我完善的全面發展階段,是極不利于大學生成長的。倘因工廢業,求學的意義何在。
(五)政府的宣傳力度不足。
科學發展需要人才,而大學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加強和提高大學生文明素質建設和精神追求是十七大中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對此,大學生應是最廣泛、直接的了解者、執行者,如果廣大國家未來的寄托者——大學生都對相關政策不甚了解的話,那么廣大基層民眾更是知之甚少。作為政策扶持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宣傳,在道德素質方面的開拓深思是必要的。單從廣告牌的使用看,一些人流密集路段的廣告牌常被形形色色的商業廣告所充斥,在物欲橫流的同時較高的道德水準卻在悄然流逝。可見在政府宣傳方面仍有很多漏洞可尋,只是需要發現的眼睛。
(六)缺乏相關的法制手段。
相關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獎懲多靠大眾輿論手段監督,但像藥家鑫那樣通過輿論征求的公義也是屈指可數。網絡上一些人肉搜尋等方法也較顯片面,往往因一面之詞,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就跟著人潮走,判別方法、解決方式有失公允。當面對介于道德與法律的灰色地帶時往往不了了之,但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明確法律制度,制定獎懲措施是必需的,一個國家如此,思想道德方面亦是如此。
四、加強大學生道德素質的主要方法和途徑
(一)加強相關課程建設,提高師資質量。
大學是思想基本定型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對相關課程進行加強,針對課后消化可能性不大的情況,一是學校應適量增加思想道德方面課程的課時,書本是最好的老師,只要他坐在課堂里,多少必能有所汲取;二是為提高閱讀興趣,需加強書本編者的創新解析素質,以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三是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老師在上相關課程時需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引領學生加入相關討論中,使學生在思考中感知,在參與中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
(二)開展道德建設活動,理論結合實踐。
大學生在校時間要比在家時間多,這就決定了主要實踐陣地在學校。每個學校都有校園文化,這對身處其中的大學生影響深遠。健康深入的思想文化可造就一個個性鮮明、道德高尚、品學兼優、情趣優雅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型人才,所以應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相關活動,像是從升國旗國歌中獲得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從歷史英雄人物、科學家等人物展中獲得歷史熏陶,精神感染;從志愿服務活動中獲得成就感。在良好的環境熏陶下,大學生會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在實踐中切身領悟。
(三)正確對待道德素養缺失問題。
對于作弊、宿舍衛生、夜不歸宿這三樣與個人相關的我院三條高壓線,一旦觸碰則是批評處分。然而對于集體公共相關的部分則無從糾察。像是就餐后餐盤不放回原處、往公共場合扔垃圾、踐踏草坪、破壞公物等情況除了公眾輿論評估以外,也需要制度約束,獎懲并行。對于違規的故意性行為,這就需要細致的談話或者親歷違反的危害,達到自省的目的,使其主動改正,真正國家所需的人才不應是不犯錯的人,而是能三省吾身,錯后能自行知錯改錯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一輛好車,既要有良好的動力性,又要有良好的制動性。因此人應當既有良好的欲求和情感,又有良好自律。道德規范是社會生活必需,道德品質則是人生必需。道德品質不良的人生和制動不良的汽車一樣危險,無論對人對己,培養適應社會生活環境、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道德品質,都是人生實踐的重要內容。廣泛地說,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思想庫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極大影響中國大學思想庫對于公共政策、輿論服務及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執行。要了解大學生道德素質問題,切實更正完善勢在必行。大學生作為國家的高素質人才,面對的不僅是個人事業問題,更是發揮思想創新、政策建言、影響輿論、傳播公共外交和國際政治傳播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毛澤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2010年修訂版).
[2]何敏.對大學生道德素質問題的思考.西華大學政治學院.
[3]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人生觀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袁曉健.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及其價值觀念體系重建.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5]王莉麗.中國大學思想庫建設的未來發展圖景與途徑.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6]龐學銓.大學在科學觀念和功利意識間的態度.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7]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顧海良網上答關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指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