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財會專業性的角度,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財務管理的特點和控制的方式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和論證。并從正反兩方面作了對比分析,對于企業加強財務管理和控制具有積極而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知識經濟 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170-02
財務控制知識經濟的概念是由聯合國研究機構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成為西方世界的一個社會熱點。1997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正式定義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傳播和應用為基礎的經濟”。其基礎是以信息和通信等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引起的科技革命,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響。
1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特點
鑒于知識經濟背景下企業經營活動的現狀,企業財務管理呈現出如下特征。
1.1 企業的財務管理越來越呈現出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特點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計算機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也被引入到企業財務管理之中。如:MIS(管理信息系統),它是根據既定的原則,把每筆財務計劃和財務進出進行數據化,再輸入數據庫,也就是利用財務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常規決策,并注意通過實踐,加強財務管理的嚴密性和準確性,這樣,就減少了財務管理系統中的隨意性,把人為干擾因素降到最低,同時,也為非常規財務決策提供一定的依據。MIS在財務管理中的運用有助于財務管理的優化和簡化。網絡技術的運用,如在公司中建立局域網,可以使公司管理人員足不出戶,即可進行財務管理,特別是對于大型集團公司,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遠程財務管理。當然,還有諸如,系統模型與模擬、戰略信息系統等技術也可以應用到財務管理之中,這些技術的運用有利于實現高效益、柔性化、智能化的財務管理。
1.2 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走向多元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講究以人為本的原則,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理應不能把員工的利益排斥在外。企業必須依賴于員工的富有創新性的勞動,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員工的勞動已不再像工業經濟社會中以可重復的勞動為主,因此,新時代的企業還必須把“員工利益的最大化”納入其財務管理目標之中。同時,對于與企業關系密切的集團如債權人、客戶、供應商、社會公眾、潛在的投資者、政府、戰略伙伴,滿足這些集團的利益需要,也是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組成部分,是以成本—— 效益為指導原則,其目的是為了維護企業良好的聲譽,最終取得高于投入的回報,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的多贏目標。
1.3 企業財務管理戰略以生存為導向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是一個總資源向量R,R={L,K},企業一旦破產,只有資金資源K才能用來償債,人力資源L將重返勞動力市場,不能用來償債,股東因無法使用L將蒙受巨大的損失。如美國的微軟公司有形資產的數量與小型企業相差無幾,而市場價值則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總和。這樣的企業要是破產,將使其股東蒙受巨大損失。因此,新經濟時代企業的破產成本將更大,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堅持以“生存”為導向,強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4 企業財務管理強調創新與風險
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具備創新精神,以積極的態度學習理財的創新工具,努力掌握并創造理財的技巧,以確保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企業的生存風險主要表現為兩方面:其一是經營風險,由于市場競爭劇烈,新產品更新換代快,企業不得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于新產品的開發研制上,但新產品開發的風險很大,有可能危及企業的生存。據統計,美國的高技術的成功率只有15%~20%,而某些高科技的項目的成功率在3%以下。其二是金融風險。由于信息技術的全面介入,各種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交易費用的降低,經濟全球化的驅使,金融市場的配置效率將更高,資金的流動率將更強,這為企業的理財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企業可以方便地從金融市場上獲得所需資金;通過金融工具的合理使用,能使企業合理地回避金融風險;信用工具的適當使用,可以提高公司的資金使用效率,也可以融通所需資金;通過將閑置資金投資于金融市場,可以獲得投資回報,以增強資金使用效率。企業的生存發展將越來越離不開金融市場。但是,風險與機遇并存,企業面臨的金融風險將更大:市場綜合消化吸收各種渠道信息的能力更強,并能迅速做出反應,金融市場將更為動態化;在動態的金融環境中,利率、匯率的變動將是經常性的,于企業不利的變動有可能使企業陷入困境,乃至破產;金融工具如期貨、期權、對換的使用需要很高的技巧,使用不當會使企業蒙受巨大的損失,甚至是致命的打擊;投資組合決策失誤,有可能使企業在金融市場中,賠了血本,陷入財務危機;信用工具的不當使用,有可能使企業因其他企業的破產而遭受巨大損失。亞洲的金融危機表明,金融動蕩對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提高理財技術水平,增強防范風險的能力,這是財務管理面臨的挑戰。
1.5 企業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的擴充反映知識資本價值的指標將成為企業財務評價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投資者及潛在投資者、企業管理人員、社會公眾都迫切需要了解企業知識資本的狀況,以對企業的市場價值做出較為準確的估計,為他們各自的決策提供依據。為此,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應及時提供一套反映企業知識資本價值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這確實是重大挑戰。目前,西方學術界十分重視對反映知識資本價值指標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這對我國企業建立知識資本評價指標體系,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2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財務控制的方式
2.1 組織規劃控制
根據財務控制的要求,單位在確定和完善組織結構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這是指一個人不能兼任同一部門財務活動中的不同職務。單位的經濟活動通常劃分為五個步驟:授權、簽發、核準、執行和記錄。如果上述每一步驟由相對獨立的人員或部門實施,就能夠保證不相容職務的分離,便于財務控制作用的發揮。
2.2 授權批準控制
是指對單位內部各部門或職員處理經濟業務的權限控制。單位內部某個部門或某個職員在處理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授權批準才能進行,否則就無權審批。授權批準控制可以保證單位既定方針的執行和限制濫用職權。授權批準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確一般授權與特定授權的界限和責任;其次,要明確每類經濟業務的授權批準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檢查制度,以保證經授權后所處理的經濟業務的工作質量。
2.3 預算控制
預算控制是財務控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籌資、融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管理等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編制預算必須體現單位的經營管理目標,并明確責任。第二,預算在執行中,應當允許經過授權批準對預算進行調整,以便使預算更加切合實際。第三,應當及時或定期反饋預算的執行情況。
2.4 實物資產控制
實物資產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兩種。限制接近控制是控制對實物資產及與實物資產有關的文件的接觸,如現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存貨等,除出納人員和倉庫保管人員外,其他人員則限制接觸,以保證資產的安全;定期清查控制是指定期進行實物資產清查,保證實物資產實有數量與賬面記載相符,如賬實不符,應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2.5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分粗放型成本控制和集約型成本控制。粗放型成本控制是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的最終售出進行控制的方法。具體包括原材料采購成本控制、材料使用成本控制和產品銷售成本控制三個方面;集約型成本控制一是通過改善生產技術來降低成本;二是通過產品工藝的改善來降低成本。
2.6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就是盡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不利于企業經營目標實現的各種風險。在這些風險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顯得極為重要。經營風險是指因生產經營方面的原因給企業盈利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而財務風險又稱籌資風險,是指由于舉債而給企業財務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由于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企業在進行各種決策時,必須盡力規避這兩種風險。如企業舉債經營,盡管可以緩解企業運轉資金短缺的困難,但由于借入的資金需還本付息,到期一旦企業無力償還債務,必然使企業陷入財務困境。
2.7 審計控制
審計控制主要是指內部審計,它是對會計的控制和再監督。內部審計是在一個組織內部對各種經營活動與控制系統的獨立評價,以確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得到貫徹,建立的標準是否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單位的既定目標是否達到。內部審計的內容十分廣泛,一般包括內部財務審計和內部經營管理審計。內部審計對會計資料的監督、審查,不僅是財務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孫揮,宋建平.財務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2]魏濤.投資與理財[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3]陳巖,宋玉章.基礎會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