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浸泡法以雞蛋為原料,在現有資料配方的基礎上通過改變配料中氫氧化鈉的濃度,對雞皮蛋質量控制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找到適宜濃度、腌制溫度及腌制時間的組合。
關鍵詞:雞皮蛋 氫氧化鈉濃度 腌制溫度 腌制時間
中圖分類號:TS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179-02
皮蛋又稱為松花蛋、變蛋、堿蛋、彩蛋和泥蛋等,以鮮蛋為原料,經用生石灰、堿、鹽等配制的料液(泥)或氫氧化鈉等配制的料液加工而成的蛋制品。它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特產食品之一。據傳這一技術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約在1500年傳入陜西興平。由于關中氣溫、水質和黃土適宜皮蛋制作要求,其皮蛋的色、型、味均佳,故有“西鳳仙蛋”之稱。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說,彩蛋有清涼、消炎、解毒、明目之功效。總所周知,皮蛋的營養價值很高,味美獨特,容易消化,食用方便,是國內外人喜食的蛋制品,在國際市場上十分暢銷。皮蛋加工需要的廠房、設備簡單,投資少,見效快,技術也比較容易掌握,是鄉鎮、蛋制品加工戶、養禽專業戶發展生產、加工致富的一個好門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養禽業蓬勃發展,蛋源極為豐富,蛋品加工有著非常廣闊地發展前景。皮蛋的制作不僅可利用鴨蛋,而且還可以利用雞蛋、鵪鶉蛋和鵝蛋。由于鴨蛋直接使用腥味較大,鴨蛋產量的6%~10%用于鮮銷直接處理,90%~94%的鴨蛋用于加工。生產皮蛋傳統以鴨蛋為多,主要原因有:一是雞蛋蛋殼較薄,厚度不均勻,毛細孔的粗細也不同,所以用雞蛋做的皮蛋品質差異較大,穩定性較差;二是加工皮蛋要用石灰和純堿等原料,雞蛋白凝固的酸堿度范圍太窄,稍有不慎,蛋白就會水化,所以技術要求很高。而從1985年以來,我國雞蛋產量已連續26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國的雞蛋以鮮蛋消費為主,占產蛋量的98%~99%,只有1%~2%用于加工。因此本文采用浸泡法以雞蛋為原料,在現有資料配方的基礎上通過改變配料中氫氧化鈉的濃度,對雞皮蛋質量控制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找到適宜配方、適宜溫度及時間的組合。
1 材料與方法
1.1 原料蛋
購買新鮮雞蛋,以一周內的為最好。
1.2 輔料
氫氧化鈉;食鹽;紅茶;調料;水。
1.3 設備
鐵鍋;鐵篩;電磁爐;缸。
1.4 試驗方法
1.4.1 工藝流程
本研究采用氫氧化鈉溶液浸泡法。
選蛋→熬料→裝蛋→灌料→管理→出缸→包裝。
1.4.2 操作要點
(1)選蛋:要求蛋形是卵圓形,蛋的大小基本一致,蛋殼表面潔凈、滑潤、無裂傷、薄厚均勻適中。制作前對原料蛋進行挑選,凡不符合以上要求的雞蛋都要挑出去。再用燈光照檢氣室大小,要求氣室小于5分硬幣。
(2)熬料:將水、氫氧化鈉、茶葉、調料、鹽同時倒入鍋內,加溫煮沸數分鐘后,用鐵篩過濾冷卻待用。
(3)裝蛋:將挑選好的雞蛋放入缸內。放蛋時要輕拿輕放,蛋要橫放,不可直立,一層一層地平放,大約裝到距缸口6~10cm處,加上花眼竹篦蓋,并用木棍、木板和小石塊壓住,以防止灌料后雞蛋漂浮起來。
(4)灌料:灌料前必修獎勵熬夜再次充分攪拌均勻,并邊攪拌邊灌,待料液全部淹沒雞蛋為止。為避免將雞蛋擊破灌料時切忌猛倒。灌料后應及時用塑料布將缸口蓋住,并扎緊封嚴。
(5)管理:灌料液后即進入腌制過程,在腌制階段首先要嚴格控制室內溫度,不要隨意搬動和翻蛋,每隔3~6天取蛋檢查一次,接近成熟時1~2天檢查一次。
(6)出缸:經檢查雞皮蛋已經成熟則立即將雞蛋逐個撈出,放入另一缸內,用冷開水沖洗,裝入竹筐內晾干。
(7)包裝:使用真空包裝機進行包裝。
1.5 研究方案
1.6 評價方法
本試驗采用極差分析法,對各因素的K及R值的大小進行分析。由表3極差分析可知,影響雞皮蛋質量的關鍵控制技術的主次因素順序為:氫氧化鈉溶液濃度>腌制溫度>腌制時間。理論上最佳的關鍵控制技術的組合應為A2B1C2,即腌制溫度18℃、氫氧化鈉溶液濃度為4%、腌制時間為20天。
3 結論
本試驗以雞蛋為原料,在現有資料配方的基礎上,通過對腌制溫度、氫氧化鈉溶液濃度和腌制時間等3個關鍵控制技術進行水平調整,通過正交試驗,找到了這三者最佳組合方式:腌制溫度18℃、氫氧化鈉溶液濃度為4%、腌制時間為20天。在雞皮蛋出缸后對其進行抽真空包裝,有利于儲藏,能將其保質期延長至6個月。
參考文獻
[1] 周贊.皮蛋加工工藝研究分析[J].農產品加工,2010(4).
[2] 侯大軍,李洪軍.堿處理對風味皮蛋物理品質的影響[J].食品工業科技,2008(5).
[3] 李軍鵬,侯暢,熊善柏,等.腌制條件對皮蛋品質的影響[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