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因此,如何又快又好地發展職業教育是近些年來教育工作者們不斷探討的課題,本文從職業教育談起,從教學資源共享入手,討論天津海河職教園區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海河職教園 資源共享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184-02
一直以來,職業教育都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據統計,從1978年到2011年,職業教育共培養了2億多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溫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雖然, 我國的職業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要想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我們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大計。全國各地職教園區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1 職業教育及職業教育的資源共享
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職業教育的責任是把職業人才培養成為有終身職業能力的勞動者,是把人力資源轉變為人力資本。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英國的經濟學家阿爾弗萊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曾用“外部性”來解釋“產業集聚”的現象,根據他的觀點,集聚經濟根源于生產過程,企業、機構和基礎設施在同一地域區間內的互動聯系能夠帶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帶動專業化勞動力市場的發展,促進專業化技能和投入的集中,共享基礎設施和其他區域外部性,使企業能夠從各種技術外溢活動中獲得好處。而高職教育園區正是在政府、市場、高校、社會等多種力量的參與下,使若干所高職院校和科研機構在某一特定地域集聚并達到一定規模,形成以資源共享、能力互補和產學研一體化為主要目標的高職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松散集合體。高職教育園區主要通過空間上的集中、競爭協作、資源共享等途徑實現集聚效益。
2 我國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共享現狀
我國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先生曾把職業教育的目的概括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職業教育應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夠找到適合于自己學習和發展的空間,從而使教育事業關注人人成為可能。
常州高職基地是全國第一家以高等職業教育為特色的教育園區,又被稱為長三角的“銀領搖籃”,每年可為長三角地區輸送大量熟練技術人才,且畢業生100%簽訂就業合同,一次性就業率達到98%以上。
截至目前,職業教育全區建設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我國部分省市為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步伐,重點打造職業教育園區,至今已立項建設并投入使用的有十幾個高職教育園區,
3 天津海河教育園區
3.1 現狀介紹
天津海河教育園區定位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天津市高端科技研發創新示范區、海河南岸生態宜居示范社區,是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形成教育高水平聚集發展的高地。首批進駐海河職教園區的院校包括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和天津海運職業學院5所高職院校,還有整合后的天津市儀表無線電工業學校和天津市機電工業學校這2所中職學校。
在空間設計上,海河教育園區總體規劃呈現出“一廊兩翼”的布局結構。同時,海河教育園區內的一批公共建筑資源將由園區院校共享。“一廊”指結合城市生態走廊規劃的中央生態綠廊。“兩翼”是指東西兩側的學校、居住區及配套建設區,規劃總面積29km2。
在職業教育改革的帶動下,天津海河教育園區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2011年, 園區院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5%。2012年新學期開始之際,海河教育園開始調整步伐,在去年完成一期建設的基礎上,提升內涵、資源共享成為園區工作的關鍵詞。在2012年,園區圍繞資源集約利用、學生集成培養的思路,啟動3個共建專業、4門優質網絡共享課程和1門公共基礎課程作為資源共享工作試點,逐步走向“教師互聘、課程互選以及學分互認”。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書記茍利軍強調指出,經過半年時間的運營,海河教育園區的管理體制和教學實訓功能趨于完善,已經具備實施職教資源共享共用的有利條件。要按照由易到難、分步實施的原則,集成各學校重點學科、優秀教師、精品課程、實訓設備等優勢資源,最大限度實現集約辦學,形成天津職業教育的品牌效應。
另根據我市“十二五”期間職業教育的總體安排,按照“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以專業建設為核心,從專業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公共學修課程三個層面,開發、建設和利用園區優質教育資源。發揮各校優勢,以點帶面,逐漸推進學校資源共享工作,保證園區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可持續、協調發展。
3.2 可行性與必要性
出于歷史原因,任何一所院校都會有其本身的優勢和特色,但這些優勢和特色不足以培養出復合型的職業人才,因此,職業院校要通過教育資源的整合、優化和共享,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才能滿足學習型社會對職業人才高要求的挑戰。
從理論上講,根據組織結構理論(組織結構理論是研究組織責權關系、分工與協作、集權與分權、組織如何設計更有效的理論),作為教育教學組織,高等學校在現在社會中擔負著培養人才、培養科學、直接為社會服務的功能。為了更好地發展和發揮其職能,高等學校需要運用組織結構理論,改革和優化其組織結構,進行校級的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共建和共享,提高教學水平和辦學效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高等學校與社會、市場正在發生廣泛的聯系與合作。這種聯絡不僅指校級的單純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關系,而是意義更廣泛地聯絡。從外部看,學校與學校的聯絡,學校與政府的聯絡,學校與工商企業界的聯絡;從內部看,學院與學院、專業與專業、研究所與學院、專業的聯絡日益加強。高等學校設置越來越多的聯絡裝置,增強了高校與社會、市場與政府的對話機制,淡化了高校與外部的邊界和大學內部的專業壁壘、部門壁壘,從而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將進一步暢通,高等學校的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一步提高。
3.3 意義
在海河教育園區實施教學資源共享是擴充優勢職教資源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職業院校提高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的有力手段。
海河職教園區集中了天津市的高職院校,這有利于提高高職教育園區的綜合競爭實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有利于園區內高職院校都減少辦學成本和管理費用,使生均辦學成本顯著降低高職院校與高職教育園區的辦學效益顯著提高,形成成本競爭優勢、市場競爭優勢與科技創新優勢。
第二,園區內高職院校為提高協作效率,辦學分工日益細化,有助于推動高職教育園區辦學特色的凝聚與辦學效益的提高。
第三,集群化辦學的范圍經濟效應使得高職院校能夠更穩定、更有效率地占領生源市場與就業市場,擴大社會影響力,比較容易獲得政府、行業與社會的支持與投入。
第四,集群化辦學的范圍經濟效應形成高職院校集群合力,有助于提高集群競爭談判能力,能以較低的代價從政府、行業協會及其他公共機構獲得政策支持、 財政投入或設施設備等,如常州高職教育園區的五所行業高職院校以聯合申報的形式成功申報了江蘇省省級示范性高職教育園區與國家大學科技園。
第五,集群化辦學的范圍經濟效應有效地降低了辦學風險,園區內的高職院校在長期的分工與合作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競爭與合作機制,對外形成一個整體,增強了外部競爭能力容易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有效降低辦學風險。
因此,著重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在海河中游地區規劃建設天津海河教育園區,對于推進天津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整合天津市的教育資源,支撐海河中游地區開發,增強綜合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4 結論
實施資源共享是提高園區整體辦學實力,大力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利用率的一種有益嘗試,是努力把海河教育園區建設成為全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窗口的重要舉措,是建設集職業教育、職業培訓、技能鑒定、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技能競賽為一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綜合職業教育基地的必由之路。當今世界,教育同產業的結合愈來愈密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振興經濟、增強國力的戰略選擇。這是因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增強,需要擁有大量素質高、適應性強的技能型人才。國際經濟競爭的核心,是技術和人才的競爭。我國要更加有效地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切實提高產業和產品的競爭力,就必須不失時機地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總之,我們要從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實加強職業教育工作,加快職業教育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叔亮.高職教育園區的集聚效益及其實現途徑—— 以常州高職教育園區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09.
[2]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山西人民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