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極端天氣在世界各地頻繁發作,產生的危害越發嚴重,人類承受氣候的壓力越來越大,倡導低碳生活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在住宅建設過程中優先考慮低碳環保,從規劃設計伊始,鼓勵設計單位在設計伊始注重采用低碳環保材料與產品、采用可再循環的材料;在工程施工過程注重采用節能材料、采用節能措施、采用環保工藝,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應從功能需要和低碳環保出發,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踐行低碳理念。
關鍵詞:低碳 環保 建設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204-01
2012年北京的特大暴雨、接連影響我國的西太平洋臺風、遠在美國的高溫干旱、倫敦奧運期間的低溫多雨……氣象災害頻繁發作,范圍越來越廣泛,后果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與人類過去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無節制的碳基燃料消耗是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 極端天氣僅僅是人類影響環境的一個折射而已。在我國建筑的低碳理念正逐步受到重視,在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得到體現。
1 科學設計 遵循低碳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源緊缺、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在建筑的設計伊始就應遵循低碳理念科學設計。市面上已經出現多種供規劃設計人員在規劃設計中模擬室內外環境條件的計算機軟件,通過參考模擬分析的結果,使規劃設計更為科學、合理。
2 新技術、新產品 促進低碳
在建筑過程中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上往往會大大降低建筑物的單位能耗。外墻節能方面近幾年我國在已經形成了內附保溫層、外附保溫層和夾心保溫層三種相關的成套技術,目前國內在外墻節能上采用夾心保溫的做法較多,在歐洲各國大多采用外附發泡聚苯板的作法,外墻保溫技術的應用往往可以使建筑物因為外墻損耗的能量降低80%,外墻保溫的應用大大降低建筑的單位能耗。在門窗節能方面目前應用較多的有中空玻璃、鍍膜玻璃、高強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濺射方法鍍制含金屬銀層的玻璃等,新型玻璃的應用對于建筑的單位能耗的降低都具有積極意義。屋頂節能方面,太陽能集熱屋頂和可控制的通風屋頂等利用智能技術、生態技術來實現建筑節能的愿望。在我國收集太陽能供應熱水的技術應用已走在世界前列,低層、多層住宅收集太陽能供應熱水的技術與建筑一體化正日漸成熟;高層住宅收集太陽能供應熱水技術也已取得突破;地源熱泵技術的應用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地源熱泵和水源熱泵包括海水源、再生水源熱泵等技術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擴大應用。將來我們要對隔熱保溫性能良好的門窗、以及可以用于新建住宅和已建住宅改造的遮陽產品予以足夠重視;對于光電屋面板、光電外墻板、光電遮陽板、光電窗間墻、光電天窗以及光電玻璃幕墻等進一步開展適用性研究,進一步分析它們對環境的影響、對降低單位能耗的作用,系統地優化設計,以利于未來進一步推廣,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當以科學的態度,不斷完善低碳建筑的技術,施工過程中踐行低碳操作規程,使之成為成熟的成套工法。
3 科學施工 落實低碳
光有好的設計和好的材料是不夠的,要落實低碳在施工過程中還必須注意科學施工。在實際施工還應注意:(1)建筑物的保溫隔熱墻體、屋面和地面圍護節能工程應用的保溫隔熱材料的導熱系數、密度、抗壓強度、燃燒性能應符合設計要求,嚴寒和寒冷地區外墻熱橋部位應采取節能保溫等隔斷熱橋措施。(2)建筑物中大部分能量損耗來自門窗,如果門窗的氣密性、保溫性能、中空玻璃露點、玻璃遮陽系數和可見光透射比能滿足節能設計要求,不僅能把熱浪、寒潮擋在戶外,減少能源的損耗,還能降低噪聲污染,目前市場上的各種平開窗不但具有密封性能好的特點,而且具有上懸通風功能可以保證室內通風換氣,高層樓房盡量不要向外開。遮陽以往的遮陽系統一般在戶內,窗簾僅僅在視覺上形成了一個遮陽假象,實際上已在屋內已經產生溫室效應,不可避免地使室內積聚熱量,而戶外遮陽不僅能夠擋住光線,又能通過遮陽面料吸收與反射大部分熱量,有數據表明,戶內遮陽進入室內的熱量占80%,而戶外遮陽只有40%。(3)采暖節能工程,安裝室內溫度調控裝置、熱計量裝置、水力平衡裝置應符合設計要求,散熱設備、閥門、等應按照設計要求安裝,不要隨意增減和更換;目前太陽能熱水器能夠輕松掛放于墻上,解決了非頂層住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難題,但太陽能熱水器最好要與裝修同步進行。(4)配電與照明低壓配電系統采用的電纜、電線截面不得低于設計值,照明系統要進行節能論證,如安裝節能燈和聲光控感應燈具等。(5)換氣系統節能改造,開窗通風既會造成室內能源的浪費,同時也會使得室外空氣中的污染物進入室內,而具有空氣凈化功能和熱交換功能的新風換氣機在不浪費室內溫度的情況下,進行室內外空氣交流,既低碳又環保。要落實低碳在施工過程力求踐行低碳理念。
4 景觀設計 保障低碳
小區景觀設計除了從功能需要出發,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同時要做好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進行必要的治理,以實現建筑和環境的有機融合。踐行低碳在小區配置必要的設施,設置必要的場地,改善建筑周圍的空氣、環境質量角度出發,種植一些適應建筑周圍氣候的樹木與植被,破解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園林專家的測量,花草凈化空氣的“呼吸量”,僅相當于同等面積喬木樹冠的2%~10%,而且遮陰、防風、隔噪的功能不能與樹木相比,同時樹木的養護成本遠低于草坪,僅為草坪的2%,因地制宜適當增加喬木的保有量,既可以節省大量投資和運行費用,同時也可以落實低碳理念。近幾年我國的一些住宅小區在環境景觀規劃設計中,注意對土地原生態的充分運用,通過簡單改造營造出良好的小區環境質量,這是值得借鑒的。
倡導綠色生活,引導低碳未來,住宅建設過程從工程規劃設計開始就要重視低碳環保,優先考慮低碳環保規劃設計,鼓勵規劃設計單位在設計過程中優先考慮低碳環保材料與產品,積極采用可循環的材料;重視工程施工過程的低碳環保,將施工過程采取的節能措施、施工材料的循環使用率以及施工廢棄物數量作為評標指標,促使施工單位低碳環保;小區的景觀設計應從功能需要出發,有意識地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面對低碳經濟新形勢,在住宅建設中積極采取節能減排措施,不僅是應對氣候變暖考慮,也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蔡林海.低碳經濟大格局:綠色革命與全球創新競爭[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熊焰.低碳轉型路線圖:國際經驗、中國選擇與地方實踐[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3]薛偉辰,馮大斌.低碳經濟建設中的混凝土結構[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