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速增長的特種設備總量與人數稀少的檢測隊伍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且在全國普遍存在。這種現狀需要我們在現有的檢驗、監管基礎上,引入特種設備的風險評估。
關鍵詞:數據庫 重機械 風險 評估
中圖分類號:TU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206-01
1 我國起重機械的現狀
總量大、覆蓋廣。據統計,我國現有的特種設備總量已經超過450萬臺,其中起重機械約100萬臺,涉及到國民經濟、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覆蓋電力、熱能、石油、等各行業的幾十萬個企事業單位。
年限長、危險高。在這些起重設備中,使用年限超過15年的大約占20%,而且每年呈5%到10%增長!它們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在安全方面也有一定隱患,一旦使用或者管理不當,就有可能發生安全事故。根據最近幾年國家質檢總局統計的事故數字來看,起重機械的事故發生率和發生事故導致人員傷亡的絕對數字一直高居八大類特種設備榜首,且特大生產事故也常有發生,如2007年遼寧鐵嶺“四·一八”鋼包墜落事故。
增長快,檢測弱。伴隨我國經濟的增長,特別是大型工程的高速增長,我國起重機械每年約以15%的速度增長。但是我國特種設檢測力量薄弱。以溫州為例,該市現有機電類檢驗員42人,其中在編人員22人,卻承擔著檢測4萬來臺的機電類檢驗任務,其中起重機械約有2萬臺。
2 建立起重機械風險評估的必要性
基于“科技質檢”的需要。王岐山副總理在計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科技質檢、以人為本”的發展方向。建立起重機械風險評估機制,既是運用現有科技質檢的成果—— 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數據庫,也是完善“科技質檢”,履行質檢責任、打好質量監管翻身仗的突破口之一—— 用新的管理思維,提高檢測效率,確保安全運行。
基于成本效率方面的考慮。(1)根據海因里希法則,當一個企業有300個隱患或違章,必然要發生29起輕傷或故障,在這29起輕傷事故或故障當中,必然有1起重傷、死亡或重大事故。風險評估就是對設備發生事故的危險性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評價設備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和程度,以尋求最小的事故率、最小的損失和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根據國外的應用經驗,采用風險評估后,一般可減少設備檢修和維護費用15%~40%;(2)經過多年的采集,數據庫已經收集設備的基本資料,包括:制造單位、安裝單位、工作環境、基本參數、操作人員持證情況、及設備的定期檢驗情況和服役時間等等。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風險等級評估,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數據庫的效用。
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的需要。發達國家對風險評估的研究和應用高度重視,系統地開展了幾十年的工作,紛紛建立了各自的技術規范標準和大量的基礎數據庫。相比之下,我國在此方面的投入和研究應用工作,顯得相當薄弱。我國僅在壓力容器和工業管道開展過“超標缺陷”的安全評定研究和工程應用工作。其他領域,特別是機電類特種設備幾乎處于空白,我們更應該迎頭趕上。
3 影響起重機械風險評估的主要因素
根據特種設備在特定使用環境下存在風險的不同程度(包括設備安全性和危害嚴重性),影響評價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技術指標。大型起重機械有大量結構復雜、形狀不一、運動各異,速度多變的可動零部件,形成起重機械的危險點多且分散的特點,給安全防護增加難度。另外,設備參數越大,其發生事故的嚴重性越高;反之,如電動葫蘆等小型設備,設備參數越小,其發生事故的嚴重性也越低。技術指標或者設備參數,是設備的內因,居于風險評估的首要地位。
使用年限。起重機械的使用年限大概是15年,超過這個時限就很難保證安全運行。起重機“超齡”后,其金屬結構、制動系統損耗加劇;電氣控制系統老化,穩定性下降;焊縫達到或超過疲勞極限,很容易引起瞬間斷裂,一旦達到該極限事故無法避免,所以設備使用年限應該要納入風險評估范圍。
土制設備。此類設備,沒有設計裝配圖紙,沒有力學計算,沒有生產資質,甚至連原材料也沒有辦法保障,先天不足、存在很大的安全隱ZgA75BmxOFug7ZOPxQVmnw==患。最近幾年土制簡易升降機安全事故頻發,事實證明要將土制設備納入評估要素。
環境狀況。環境狀況同樣影響起重機的安全運行、使用壽命。例如,在高壓受輸電線附近作業的起重機(比如塔機),很容易發生電擊事故;腐蝕或高溫環境則容易使發生設備腐蝕和老化等破壞,并且降低電氣控制系統的可靠性;露天設備則容易發生被臺風吹翻等傾翻事故。可見,環境因素理應納入風險評估。
使用單位。俗話說:“三分修,七分養”,這說明使用單位的日常維保和管理非常重要。如果使用單位的維保和管理不善,出事故的概率會大大增加;有些企業主認為起重機械操作簡單,維保無關緊要,也無需專人操作。可見使用單位的評價級別是重要的評估要素。
4 建立起重機械風險評估的途徑
4.1 合理確定權重,科學測定風險等級
(1)參數直接影響安全因素,該類因素要給予重點考慮;(2)土制設備,無法追溯質量源頭,存在嚴重安全隱患,要加重賦值;(3)超年限設備,雖具高危險性,但通過降低使用頻率、加強維保,可以降低使用風險;(4)使用環境和管理情況,對事故的發生有潛在影響,應該占據一定的分值。最后,綜合各因素得分,按得分高低,分別給予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三個檔次,并給予不同監管力度。
4.2 挖掘特種設備數據庫作用
準確的數據是開展風險評估的基礎,因此要必須要充分挖掘數據庫的作用。一是準確數據采集。俗話說“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檢驗人員要科學記錄每一個數據,錄入人員要做到認真細致,不錯錄,不漏錄,確保數據正確。二是設計分析流程。由電腦分析系統根據設備的數據,按照事先設定的規則,自動生成評估等級。之后,由電腦按轄區管轄原則分配給檢驗員、監管部門,并將相應結果告知設備使用者。三是確保該評價過程由電腦自動生成,無任何人干預。
4.3 動態評價使用單位
根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防范風險的能力和達到安全管理標準化的程度,將使用單位分為A(安全管理狀況良好)、B(安全管理狀況一般)、C(安全管理狀況較差)三級。當使用單位符合評級上升條件時,或低于原定監管類別時應當及時予以調整。建立使用單位評價機制,是完善風險評估的重要基礎。
4.4 完善退出機制
一是低風險及A級單位,主要由使用單位自律、自主管理為主,質檢部門年度檢驗、監管為輔。二是中風險及B級單位,應當加大檢測監管頻率,及時發現存在的風險,督促使用單位限期整改,直至消除隱患。三是高風險設備及C級單位,應當列為安全監察的重中之重,當地質監部門應當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和上級質監部門,實施掛牌督辦,如果不能改造或者不在適合使用,應該告知社會公眾,并采取措施強制淘汰。
5 結語
從長遠來看,風險評估是特種設備未來檢驗的趨勢,也是必經之路,應加大風險評估研究和投入的力度,并且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數據庫,盡早將風險評估投入到實際應用中。還應該有條件的開發一些以滿足國情需要的風險計算軟件。縮短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確保特種設備的安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