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以高職公共課程《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為案例,針對新媒體環境中有效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觀點和看法,對當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有效教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209-01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教學環境不再局限于網絡環境,已進入了新媒體環境。新媒體從本質上講是計算機技術特別是數字媒體技術在信息傳播媒體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新的傳播模式或影響。新媒體和課堂教學的結合逐漸成為教學的主要手段。新媒體環境有效教學設計的實現將給課程教學帶來新一輪的改革。要使新媒體環境中有效教學設計得到應用和推廣,高職院校必需提高新媒體環境下教師教學設計能力。
1 新媒體環境中的有效教學
1.1 有效教學—— 從“有效教師”開始
當今,關于有效教學的各種論述很多,《有效教學方法》[1]一書展現了一些有效的教學實例,系統研究了不同教學方法的效率,給學生提供了良性效果的、現代的、有實驗根據的教學方式,反映了有效教學來自于“有效教師”的有效教學方法。“有效教師”是有效教學現代定義的核心概念,其關注教師本身,更關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影響。
1.2 有效教師—— 從“教學設計”開始
有效教師必須在有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統籌各種因素,對教學時間、順序以及節奏實施全面而系統的調控,從而使整體教學行為產生的效果比任何單獨的行動能達到的效果都要強烈。課程、學習目標、教學材料以及學習者組合在一起,為有效教師選擇恰當的有效教學行為提供決策的環境。而從關鍵行為到具體行為,從教學目標到課時目標,從預期的有效教學向實際的有效教學過渡皆離不開教學設計。
2 新媒體環境中的有效教師教學設計
2.1 新媒體環境中有效教師的信息素養
依據有效教學法對有效教師的界定,有效教學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價值構建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當前有關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研究己非常普遍,其中在實踐研究方面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但筆者認為不明確教師的信息素養的構成要素,而直接談如何提高教師現代教學設計能力過早。
2.2 新媒體環境中教學設計能力結構
新媒體環境中教師教學設計的知識、技能、態度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教師對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規劃過程、設計過程,這一過程所需要的知識是極其豐富的。顯然,學科內容的知識、教學設計原理知識和信息資源知識這三方面是新媒體環境中教學設計能力知識構成的有機組成部分。
3 新媒體環境下有效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3.1 《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設置與指導思想
新媒體環境下有效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以高職公共課程《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教學設計為案例解讀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實現高職學生一年級期間,既要通過省級統考,更要具備信息技術技能水平。
(1)《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內容。
《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知識覆蓋面廣,理論知識:使學生掌握有關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數據庫、數字媒體中100~200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方法)和知識等。
(2)《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
①掌握計算機硬件的基本知識和計算機常用軟件的操作技能。
②了解計算機研件、網絡、常用軟件和多媒體的基礎知識和概念。
③高職一年級期間,既要通過江蘇省省級統考并取證,更要具備信息技能水平。
3.2 課程教學案例分析
(1)《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方案。
首先進行課程教學分析,并且對學習者的特征進行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擬訂出相應的教學評價標準,然后在教學分析的基礎上、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設計教學情景并實施教學過程,最后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和分析教學效果,以形成優化的教學方案,最終實現有效教學。
(2)《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設計實施。
①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近年來由于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參差不齊,理論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興趣不濃。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目的是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管理和控制教學活動,它是圍繞教師的“教”而展開的,它把學生當作灌輸知識的對象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過分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它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但卻容易造成使學生陷入無明確學習目的、陷入大量重復的信息無法自拔的局面。因此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②設計教學資源。高職公共課程《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材在編寫上需從職業崗位的需求分析入手,切實落實“管用、夠用、適用”的教學指導思想,體現以技能訓練為主,有機的整合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內容編排上一改傳統的章、節結構,采用模塊化、課題式的結構,同時教材融入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內容,既能降低學習的難度,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③設計教學情景。傳統的教學程序是:復習舊課—激發學習動機—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檢查評價—間隔性復習。學生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能夠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能夠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傳統教學模式的培養單一化,不利于創新性、分析性學生的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④教學效果評價和分析。結合高職公共課程《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配套開發適合網絡機房安裝的課程測試評分軟件,通過課程測試評分軟件幫助學生檢查學習效果,有效地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教師的“監控學習”逐漸轉變為“自覺學習”。即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能使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體會到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嚴格限制,保障知識的學習具有延續性。
4 結語
新媒體教學環境中,教師必需進行教學設計,有效教學設計必需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由知識內容的被灌輸者逐漸轉變為新媒體環境中“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能力提高的自主學習者。
參考文獻
[1](美)加里D鮑里奇,著.有效教學方法[M].埸東平,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吳曉義.“情境一達標”式職業能力開發模式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3]教育碩士優秀教學設計選編[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