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區文化和企業文化素養的提高對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具有重要影響作用。本文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老區文化和企業文化素養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并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高職學生 老區文化 企業文化 現狀 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225-01
高職院校加強老區文化和企業文化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企業認同感、提高人文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在2011年至2012年兩年的時間內先后對湖北省省屬及地市五所高職院校的高職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本次問卷發放1000份,回收989份,回收率98.9%。男性525人,女生464人;來自城鎮311人,來自農村678人;文科350人,占35.4%,理工科639人,占64.6%。同時我們還召開了幾次座談會和個別訪談。結合問卷調查、座談會和訪談情況,分析成因,提出相應對策。
1 高職學生老區文化和企業文化素養現狀
從統計結果來看,當前高職學生對老區文化和企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兩種文化素養的思想認識和行為上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對兩種文化的重要性存在困惑心理。調查顯示,在回答“你認為掌握一定的老區文化和企業文化對你的發展而言”的問題中,選擇“很重要”、“有一些作用”、“沒有作用”分別是38%、52%、10%。
?。?)兩種文化精神了解不深。在回答“紅安精神內涵為”的問題中,選擇答案正確的是52%;回答“在許多企業中,使用5S管理,指的是”問題中,選擇答案正確的僅為35%。
?。?)受兩種文化的熏陶不夠,知識較欠缺。在回答“1927年11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大別山地區舉行的首次著名武裝斗爭是”的問題中,選擇答案正確的為62%;在回答“在黃岡這片熱土上,曾誕生了位中共一大代表,位國家主席,元帥”的問題中,選擇答案正確的為41%。在回答“黃商購物中心把每年的月日定為顧客節”的問題中,答案正確的為25%。
2 高職學生老區文化和企業文化缺失原因分析
2.1 民族精神教育的缺失
老區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提煉,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兩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學校是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場所,但反思我國普通高校的教學內容,對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都有明顯的缺失。一些學校雖然認識到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義,但由于缺乏人員保障或經費保障,以及在工作中沒有形成健全的培育機制和考評體系,致使工作開展缺乏系統性和長效性。培育的方法比較單一,路徑比較狹窄,培育效果欠佳,嚴重淡化了大學生老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歷史記憶。
2.2 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傳統的國家主權觀、民族精神和老區文化產生了重大的沖擊,淡化著人們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觀念。多元的文化空間使大學生對消極的東西缺乏辨別能力,強調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集體價值的統一性、協調性,使得他們的政治意識、民族意識淡化,甚至對民族的前途命運失去信心。
2.3 職業生涯教育的滯后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等教育也難以擺脫圍繞考試掌握知識點怪圈,學校很少引導學生按照職業素質要求進行學習、訓練和提高。且大部分學校的就業指導是畢業時才舉辦幾次就業指導講座、宣傳就業政策,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咨詢和指導,學生不解渴,家長干著急。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顯然是滯后了,直接導致學生企業文化認同不到位。
3 提高學生老區文化和職業文化素養的幾點建議
3.1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核心舉措
愛國主義是我們的民族之魂,國家之魂。高校在強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時,更應以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為主導。主要包括:公民與傳統文化、公民意識與個人發展、公民意識中的道德與法等,讓公民教育成為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生長點,有助于促進大學生能動性、創造性和自律意識的形成,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3.2 弘揚民族精神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關鍵內容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信息化時代不斷生成的海量信息中,大量消極、落后的信息容易遮蔽甚至異化紅色文化中所蘊涵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崇高性,導致當代大學生是非不辨、良莠不分,形成錯誤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而,強化紅色教育,搶占文化高地等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要讓民族精神的時代價值存在于大學生價值觀之中。
3.3 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是創建大學生精神家園的重要做法
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空間和場所,優美高雅的校園文化環境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充實大學生生活,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對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科學文化與人文精神的感受力、領悟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校園主要活動場所建造高雅的人文景觀,在教室、走廊懸掛偉人、名人的畫像、語錄,營造一種文明、健康、品位高的人文氛圍和精神氛圍,組織大學生參觀校史館,使其了解學校艱苦創業的非凡經歷及豐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都能對大學生起到陶冶情操、激發愛國情感、鼓舞學習熱情的作用。
3.4 校企文化的融合是開展企業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很強的導向和教育功能,對身在其中的大學生有很強的熏陶作用。要想有效地實施企業文化教育,必須要注重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在融合中尋求共性,形成共識。在校企文化融合過程中,要積極嘗試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入企業文化,推廣企業文化,把畢業生對企業文化的適應能力納入學生畢業實習的考核體系當中,是增強校園文化建設實效性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企業文化教育實效性,樹立大學生企業文化觀的重要途徑。
把老區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職業教育載體新內容,營造既彰顯老區精神內涵又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的育人環境,對高職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具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苑.關于民族精神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4(11).
[2] 張首行.紅色文化的價值資源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雜志,2011(8).
[3] 劉明濤,王瑩華.試析當前高職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現狀成因與對策[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2).
[4] 21世紀秘書網[EB/OL].http://www.21mishu.com/lunwen/qyyxlw/qywhlw/201003/490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