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校學生受學業負擔較重、競爭壓力較大等因素的影響,不少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有著嚴重的心理疾患,這些心理疾患已成為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巨大障礙。高職校班主任應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校 學生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優勢 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226-01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際關系等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也受到極大的影響。目前,高職校學生頻頻發生的違法犯罪、精神失常、輕生等案例表明,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不少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存在嚴重的心理疾患,已成為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巨大障礙。因此,班主任老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班主任特有的途徑了解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1 高職校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
1.1 較難適應新的校園環境
部分學生進入高職校后,由于生活和學習離開了長期依賴的家長和教師,面對新的集體、新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出現了獨立與依賴的矛盾,產生失意、壓抑、焦慮等心理問題,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
1.2 較難適應新的學習方法
高職校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與初中有很大差異,學習方法要從初中期間由家長、教師管教下的被動學習轉變到在高職校由個人主動自覺的學習。部分學生一時難以適應,久之覺得學習有壓力,產生厭學心理。
1.3 人際交往困難
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個人與班級、班級與班級之間等錯綜復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高職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部分學生缺乏交往技巧,常出現迷惘與困惑,產生自閉或對他人產生敵意。
1.4 家庭經濟貧困
家庭經濟貧困會使學生心靈深處不自覺地具有一種挫折感,產生自卑、抑郁、焦慮、孤僻、人際關系敏感、自我封閉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部分學生因此成為經濟、身心的“雙困生”,給學習、生活、性格等諸多方面造成很大影響。
2 高職校班主任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2.1 承擔著老師和父母的雙重角色
班級是學生管理的基本單位,班主任工作處于學生管理的前沿。學生一進校,班主任就承擔著老師和父母的雙重角色,學生面對新的老師、同學、新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時班主任要循循善誘、從各方面給予耐心講解和解釋,消除學生失意、壓抑、焦慮等心理問題。
2.2 容易與學生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系
班主任與學生是整個學校體系中最為親密且是民主平等的關系,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學生在校生活的點滴都與班主任緊密相關。班主任容易與學生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降低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
2.3 能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教學常規管理中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學常規管理中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滲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于受教育者時可以影響其品質、塑造其人格。所以班主任在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時要與常規工作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優勢。
3 高職校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的途徑
3.1 入學時及時進行校園適應期教育
高職校學生進入學校時正處于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年齡,學校環境與中學大相徑庭,新生入學后班主任首先要帶領學生參觀校園,尤其是實驗室和實訓場所,幫助他們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同時要盡快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生情況,及早發現“高危”學生,給學生講述學校的歷史和規章制度、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特點、優秀畢業生事例、校企合作模式等,教育他們樹立遠大目標,正確對待學習,努力學好專業技能,用親和力去消除學生的惶恐,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2 定期召開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心理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班主任要認真組織開展主題班會活動,及時指導和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困難,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動員、組織學生參加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如書法繪畫比賽、讀書活動、演講比賽、運動會、文藝會演、專業技能競賽等,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有展現自己才干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親身體驗,在體驗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升華,有效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同時,通過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人生價值,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妥善處理自身遇到的心理問題。
3.3 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
實踐證明,班主任工作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班主任總是以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形成。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教師對學生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因此,班主任要注重自身人格修養,努力實現人格的提升,用自身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1)體現師生人格的平等。班主任工作中要體現師生人格的平等,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親其師,信其道”,由此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使班集體更加和諧。(2)善于使用“同感”。班主任工作中要使用“同感”,即“自他相換”,班主任的“同感”,會使學生對班主任產生“自己人”、“朋友”的感覺。有時候良好的“同感”能較好解決許多心理問題。(3)挖掘心理問題的深層原因。班主任要針對引起學生心理問題的深層原因進行剖析,幫助學生解開心理上的疙瘩,發揮“釜底抽薪”之功效。(4)與學生進行討論式溝通。班主任應與學生進行討論式溝通,在談話中多用開放性、啟發性提問,以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正確對待生活、解除學習中的種種困惑。(5)掌握批評學生的技巧。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應做到以理服人,不采用高壓式談話,使學生做到心服口服。
3.4 多關注問題學生
問題學生包括學困生、思想品德異化生、行為和情緒異常生等。班主任要掌握這些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時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一要善于挖掘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重新找到自信,融入班級集體。二要正視現實,承認差異。多給他們參與交流的機會。三要講究教育藝術,在工作中要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四要重視采用激勵手段,只要問題學生有微小進步,應及時給予真誠的表揚,催生他們找回自我。
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維護者。高職校班主任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學生走出心理誤區,使學生能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