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2011年度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向公眾通報進口中國食品及飼料安全問題的情況,總結被通報產品種類及的風險因素,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探討應對措施,充分發揮風險預警作用,以減少或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關鍵詞:歐盟 食品安全 預警 借鑒
中圖分類號:D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233-01
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在其官方網站通過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向公眾實時通報所發現的食品安全問題[1]。濟寧檢驗檢疫局根據RASFF信息對2011年內52周通報進行了系統編譯,匯總分析了中國出口歐盟的食品及飼料安全問題情況。
1 通報風險因素的具體分布[2]
1.1 食品接觸材料(212次,占總數的37.5%。)
包括塑料器具:杯子、密胺樹脂碗、尼龍湯勺、聚丙烯刷子、抹刀、羹匙、蛋糕模具、罐蓋襯墊、餐用夾子;不銹鋼器具:壓蒜器、蛋糕架、烤肉架、烤箱、磨光機、鐵制餐具和木質廚具等。
1.2 堅果籽實(102次,占總數的18.1%)
產品涉及花生(包括帶殼花生、花生仁、炒花生、漂白花生和調味花生)、松子、干面條、葵花籽和南瓜籽。
1.3 谷物面點(66次,占總數的11.7%)
產品涉及面條(牛肉面、手工面條、風味面、方便面)、粉絲、米線、玉米、大米、蕎麥和黑米。
1.4 水果和蔬菜(43次,占總數的7.6%)
被通報的果蔬類產品種類較2010年有明顯增多,有蘑菇、鹽水蘑菇、柚子、木耳和阿月渾子果等等。
1.5 水產品(30次,占總數的5.3%)
魚及其制品被通報20次,頭足類5次和甲殼類5次。
PZgaFKtNE+N3n6eHYHRc2A==1.6 保健食品(29次,占總數的5.1%)
被通報的產品涉及食品增補劑、有瘦身功效的茶點、大米蛋白抽提物、口香糖、減肥膠囊及未注明具體名稱的保健食品,其中食品增補劑19次,占保健食品通報總數的65.5%(19/29)。
1.7 食用香料(15次,占總數的2.7%)
被通報的食用香料包括辣椒粉、胡椒粉、甜椒粉、生姜粉、橄欖葉、綠茶和蒜粉。
1.8 飼料和寵物食品(14次,占總數的2.5%)
1.9 甜品(11次,占總數的2.0%)
11次被通報的甜品包括3次果凍,1次焦糖和5次種類不同的糖果。
1.10 肉及肉制品(9次,占總數的1.6%)
3次出口至丹麥的豬腸衣被檢出氯霉素(3),1次兔肉被德國檢出汞超標(1),1次羊腸衣被意大利檢出呋喃西林代謝物(1)和呋喃唑酮代謝物(1)。2次鴨肉被丹麥分別通報非法入境(1)和檢出沙門氏菌(1),1次禽肉因包裝破損被英國通報并銷毀。
1.11 無酒精飲料、蜂蜜(共9次,占總數的1.6%)
4次無酒精飲料分別為桔子汁、桔味碳酸飲料、葡萄汁和spray candy,其中3次被通報E210-苯甲酸含量過高(3),1次被通報E952-甜蜜素和E954-糖精未標注且超標(1)。通報國為意大利、芬蘭和立陶宛。
1.12 即食食品(prepared dishes)(8次,占總數的1.4%)
3次牛肉面被意大利通報非法進口(檢查牛DNA)(3);4次不同風味的水餃/湯圓被英國通報檢出非法轉基因(4);1次方便面因鋁含量超標(1)被比利時通報。
1.13 茶葉、調味醬汁、食品添加劑、油脂、蛋品和混合食品(共17次,占總數的3.0%)
通報產品涉及茶葉6次、調味醬汁3次、食品添加劑2次、油脂2次、蛋品1次和混合食品3次。
2 通報問題分析
2.1 通報信息的類型和來源
通報信息按風險的緊急程度和需要采取措施的等級分為預警、信息和新聞。其中信息又包括提示、拒絕入境、RASFF跟蹤信息和信息。預警是產品在出現嚴重風險后的通報,要求成員國需立即采取應對措施;信息是通報國完成風險識別,而產品未在其他成員國現售或對市場上已無相關產品時的通報,不需要采取緊急的應對措施;新聞是根據世界各地的媒體報道、有關組織的推定或預測、經歐盟成員國確認的有關信息。
2.2 引發通報的具體風險因素及對通報產品的處理措施
引發RASFF通報的具體風險因素有很多種,按照RASFF系統的常規分類,我國產品被通報涉及的風險因素可分為22類。按通報數量計,占據通報前五位的分別是物質析出、重金屬、化合物污染、毒枝霉素和轉基因新奇食品,此五種風險因素引發的通報占總量的69.4%(392/565)。歐盟針對通報產品采取了相應措施,包括從市場撤回、重新發貨或銷毀、重新發貨、銷毀、官方扣留、從消費者召回、退運、通知管理部門、海關封存、物理或化學處理、改作他用等16類措施。
2.3 對部分風險因素的分析
欺詐問題引發的通報33次,比2010年26次明顯增加。具體包括多種食品的摻假(4)、無健康證書或證明(4)、非法進口(12)、假證書(3)或證書不當(10)。涉及產品有堅果籽實(7)、等等。
2.4 我國產品引發RASFF通報的特點
第一,食品接觸材料問題引發通報數量近年來呈遞增趨勢。2008年,食品接觸材料問題88次,占我國被通報總數的19%;2009年119次,占我國被通報總數的32.7%;2010年141次,雖占通報總數比例與2009年幾乎一致32.7%。食品接觸材料問題再居通報之首,情形亟待關注。第二,花生黃曲霉毒素、大米非法轉基因通報數量減少。與往年相似,毒枝霉素、非法轉基因問題依然是引發通報的主要問題,但引發通報數量較2010年有所下降。毒枝毒素包括黃曲霉毒素和鍺曲霉毒素A,共被通報68次,是引發通報第4位的風險因素。第三,敏感商品引發通報數量依然集中。松子所引起的味覺異常(生物毒素所致的松木口?。煌▓?1次。面條或米線制品因鋁含量過高被通報35次,涉及谷物面點(31)、果蔬類產品(2)、即食食品(1)和蛋制品(1)。食品增補劑因含違禁成分被通報26次,其中因含西布曲明和西地那非分別被通報12次和8次。魚制品因一氧化碳處理被通報7次。第四,欺詐、感官異常等涉及產品種類多的因素潛在風險大。欺詐、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感官異常、非法輻照、微生物和問題涉及產品種類較多,在今后引發通報的可能性較大。欺詐問題影響惡劣,添加劑問題涉及添加劑項目繁多,感官問題評價技術主觀性強,這些都需要重點關注。
參考文獻
[1] RASFF.www.ec.europa.eu/food/food/rapidalert/index_en.htm.
[2] 梁成彪,楊林,閆慶博,等.2010年歐盟RASFF通報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分析[J].標準科學,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