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家社會責任在社會分工中具有歷史性和層次性,不僅可以把科學家社會責任分為科學家個人和科學共同體兩個層面,還可以結合越來越細的社會分工,在“科學家隊伍”中,進一步把更具體的科學家社會責任分解到不同層次、不同環節的科學工作者上,以便實現科學家社會責任的可操作性或可能性。
關鍵詞:科學家社會責任 歷史性 層次性
中圖分類號:B82-0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c)-0239-01
在愛因斯坦看來,科學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制止戰爭,捍衛學術自由,揭示事情真相[1]。這三個方面既是科學家社會責任中最重大的,也是對科學家社會責任的高度概括。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2007年9月26日在“中美科學家社會責任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詞中提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對科研工作負責、對同行負責和對科學研究的社會影響負責三個方面,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2]。不過,我們關注的科學家社會責任主要是對外、對社會的責任,包括這里的“對科學研究的社會影響負責”;而對內的責任,我們一般放到科學家的職業道德中去討論,包括這里的“對科研工作負責、對同行負責”;作為科學家職業道德的“對科研工作負責、對同行負責”,其社會責任的意義在于向社會公眾做出道德示范。基于討論的需要,我們也曾經嘗試著對科學家社會責任的內容做出過概括:“(1)主動關注科學的社會后果,努力消減科學的負面影響;(2)重視科學教育,引導人們獲取一種更具價值合理性的生存方式;(3)做人類精英的道德典范,引領社會走向理想王國。”[3]這樣,正如我國學者孫孝科所言“科學家社會責任……應該而且必須是對于整個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所應擔負的道義責任,是一種對于整個人類命運與發展前途的終極關懷”[4],我們就能夠把科學家社會責任的歷時性和共時性結合起來考察,并將這種歷史性與它作為倫理責任的前瞻性連接在一起。
有趣的是,科學家的含義不同的國家說法不一。美國將科學人員分為工程師、科學家和技術員三類;日本將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技術教育人員統稱為科技人員;前蘇聯的科學家包括科學院院士、有科學博士(副博士)學位的人、教授、講師、高級研究員等;我國科學學學者趙紅洲提出“科學家隊伍”這一概念,包括“科學家、教授、工程師、實驗家、各類技師、圖書情報專家、科研管理專家以及千千萬萬群眾性的業余科研工作者”。[5]對科學家定義的爭議也很多,我們這里選用的定義是:“所謂科學家,是指以經驗為根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尋找自然界與社會發展規律,并能利用知識對諸多自然與社會現象做出合理解釋的人”。[6]顯然,這個定義對應的群體便是“科學家隊伍”里的“科學家”,也就是狹義的科學家。
一般來說,學界在討論科學家社會責任時,雖然不會特地加以明確,但大多數顯然是針對“科學家”,而不是“科學家隊伍”的;可惜由于沒有對“科學家”和“科學家社會責任”做出界定,當人們談及科學家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時,往往把過多的責任附加上去,讓人認為那是就“科學家隊伍”而言的。當然,這里同樣存在著定義在實踐中的有用性和它所面臨的困境:言談中的模糊性需要靠界定或約定來消減;但一方面,人們習慣并方便地依賴于約定俗成,似乎所討論的科學家都能指向大家共通理解的“那些人”,而沒必要確指,事實卻并非如此;另一方面,即便每次都做出約定,卻依然只能指向我們能共通理解的“那些人”,而不能滿足人們對確指的要求。不過,這里的界定對我們的討論而言是必要的。
這樣,我們不僅可以把科學家社會責任分為科學家個人和科學共同體兩個層面[7],還可以結合越來越細的社會分工,在“科學家隊伍”中,進一步把更具體的科學家社會責任分解到不同層次、不同環節的科學工作者上。就科學共同體而言,似乎人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去賦予他們更多的責任,并努力避免遺漏;但針對科學家個人的時候,責任的分解就顯得很重要了,因為我們要考慮到,一旦某個科學家沒有履行社會賦予他的某項“責任”,人們對他的指責是否具有合理性。譬如:科學共同體應當負起科普責任,但我們卻難以指責某個科學家沒有負起這一責任,除非他同時是科普工作者,我們應當做的,最多是希望他也能做些科普工作;特別是具有稀缺性特點的前沿科學家,我們更指望他在科學研究上取得突破,甚至以此作為判斷他是否是個負責任的科學家的標準,其他的不負責任行為也往往因其成就而被人們原諒,至少被一分為二地看待而消減了批評的力量。實際上,國內已有學者提出并專文討論了相關觀點:“具體到科學的不同層次,科學家應負的責任是不同的;就是在同一層次,由于社會背景的不同,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也有大小之分”[8]。當然,他們是在討論“科學家是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問題,而我們的劃分是為了探討科學家社會責任的可操作性或實現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商務印書館,1979.
[2]韓啟德.2007年9月26日在“中美科學家社會責任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詞[N].科技日報,2007-9-27(1).
[3]陳喜樂.科學技術哲學教程[M].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4]孫孝科.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不是什么與是什么?[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2):93-96.
[5]趙紅洲.科學能力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16.
[6]王文科.科學家道德責任的追問[J].理論探討,2006(1).
[7] Daniel Sarewitz.Public Scienc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Development,2006(49):68-72.
[8]毛建儒.論科學家的社會責任[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