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得發紫”的由來
“紅得發紫”常用來形容官運亨通、仕途暢達的人,可為什么不說“紅得發黑”?這恐怕與古代的服飾文化有很大關系。自隋代開始,隋煬帝就制定了法令,規定了官員品服和吏民衣著的顏色。《隋書·禮儀志》曰:“大業元年,煬帝詔牛弘、宇文愷等創造章服差等。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緋綠,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黃。”這種規定官民的傳統被以后的唐朝所繼承。唐代規定:“官員三品以上著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著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著綠袍,無魚袋。”由此可見,紫色是當時達官貴人衣著的特定顏色,能穿上紫色官服也是當時官員的追求。
古代也有“快遞公司”
在古代,為了保護行旅安全,將貨物平安送達目的地,鏢局便應運而生,它也被認為是現代物流業的鼻祖。鏢局按路程遠近、貨物價值來索取不同的“鏢利”,鏢局和雇主協商后簽訂“鏢單”,在鏢單上注明起運地點、貨物名稱、數量、鏢利多寡等,雙方各蓋印單。一旦簽訂鏢單,形成了合同關系,鏢師們就會堅持對雇主忠誠守信的職責。走鏢通常由經老道的總鏢頭“押鏢”,貨物鎖在“鏢車”里,車子上插著“鏢旗”。走鏢時,難免會遇到強盜劫鏢,萬一鏢被劫了,鏢局是不會公然報案的,無論掛了彩兒,還是死了人,江湖人必須按照江湖規矩行事。所以,在鏢局打工是有一定風險的,鏢師們在每次走鏢之前就已打理家里的一切,做好萬一回不了家的準備。
夫子——古代對男人的敬稱
早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夫子”這個詞,當時的夫子是對男子的敬稱。如《尚書》中“夫子勖哉”就是這種意思。因此,《論語》中的孔門弟子就用“夫子”一詞尊稱孔子。隨著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夫子也成了對孔子的特指。又因為孔子著書教徒,堪稱教育的楷模,所以后世就沿用“夫子”作為對老師的尊稱。
古代的養老院
據記載:“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這里的“序”與“學”,就是我國最早的養老場所的雛形。唐代的“悲田院”,專門收養貧窮沒有依靠的老年乞丐,由佛教寺院負責具體管理。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福田院,專門收養老年乞丐。福田院脫離了佛教寺院的管理,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給銀兩。元朝于公元1271年下令,各路(相當于今天的地州市)要設立濟眾院,收養鰥寡孤獨、殘疾不能自養的老人。明、清時期政府也都設有專門的養老機構。
針灸起源于何時?
針炙歷史悠久。針和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針”是針刺,指用針刺入人體穴位治病;“灸”是艾灸,指用火點燃艾炷或艾條,燒灼穴位,將熱力透入肌膚,溫通氣血。古書中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在距今八千年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在考古中曾發現砭石實物。此外,古代還有骨針、竹針等材質的針。到春秋時期,醫學逐漸擺脫巫的束縛,有了專業醫生。
“秦晉之好”的由來
“秦晉之好”是指兩姓聯姻婚配,也作“秦晉之盟”。這里的“秦”和“晉”分別指春秋時代的秦國和晉國。秦國和晉國是春秋時期相鄰的兩個強國。兩國統治集團為了生存和競爭而勾心斗角,爭奪霸權。同時,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他們也需要互相聯合,互相利用,以通婚的形式結成關系密切的親家同盟。秦、晉兩國世代聯姻的特點在春秋各國中是比較突出的。因此后人就稱兩家聯姻為“秦晉之好”。
古人的環保觀念
古人上街購物用的大都是很容易分解和處理的東西,比如竹鹽、稻草等。買魚,攜帶一根稻草,然后穿在魚的腮下就可以提回來了。除了用稻草,古人還用荷葉包東西。古代頒發的環保法令也相當多。西周時期的《伐崇令》應該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關于保護環境的法規,最嚴重的要判死刑。在生活垃圾方面頒布的法令也有。《韓非子·內儲說》上的這段記載讀來令人汗顏:“殷之法,棄灰于道者斷其手。”對于亂扔垃圾于街道上的人會受到斷手的嚴重懲罰。除了頒布保護城市清潔衛生的法規,古代也有專門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人。在古代,環衛工人被稱為“條狼氏”。
草木灰——我國最早的肥皂
我國古代最早用草木灰作洗滌劑。《禮記·內則篇》說:“冠帶垢,和灰清漱。”意思是:系帽子的帶子臟了,就和著草木灰洗。這是因為草木灰中的碳酸鉀能去除油污。又據《考工記》記載,古人為使絲帛柔軟潔白,將絲帛用草木灰水沾濕后,放入貝殼燒成的灰(古人稱之為“蜃”),加水浸泡。這是因為草木灰和貝殼灰可以發生反應,產生強堿——氫氧化鉀。到漢代,人們已知道用天然石堿洗滌衣物了。
201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揭曉
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它們分別是:1.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2.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3.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4.內蒙古通遼哈民史前聚落遺址、5.四川宜賓石柱地遺址、6.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7.遼寧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8.江蘇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9.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窟頂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10.山東京杭大運河七級碼頭、土橋閘與南旺分水樞紐遺址。
南非發現100萬年前人類祖
先用火證據
近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以色列希伯萊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南非北開普省庫魯曼山溫得沃克石洞的沉積層中發現了100萬年前人類祖先使用火的痕跡——植物的灰燼和燒焦的動物骨頭碎片,旁邊還有石器。能夠使用火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過去考古發現人類進化過程中最早使用火的證據在以色列,約為70~80萬年前。這項發現將人類最早使用火的時間提前了約20~30萬年。
【文稿】李 莉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