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高職院校基礎化學雙語項目化課程標準研究的意義以及標準包含的主要內容,對高職院校基礎化學雙語項目化課程標準的設置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 基礎化學 雙語 項目化 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b)-0143-01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關鍵在于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實用型技術人才。從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其課程設置和教學可以考慮引入項目化教學法。
目前我院化學工程系和應用化學系的國際合作辦學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中,基礎化學雙語項目化課程作為化工類合作辦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內容紛繁復雜,改革任重道遠。課程改革首先應該根據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
1 課程概述
《基礎化學(雙語)》是培養從事化工生產、環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生產、分析檢驗等行業的人員所必備知識體系的重要學科之一。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化學雙語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及基本實驗技能,熟悉化學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和今后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本課程既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教學,又有一定的實驗技能的訓練。課程設置應該突出學生主體,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尊重個體差異、注重過程評價;整合課程資源、改進教學方式、拓展學習渠道。
2 課程目標
2.1 知識目標
(1)了解原子、分子結構,熟悉元素周期表及其元素性質變化規律。(2)理解化學反應速率與外界條件的關系,掌握簡單級數反應特點及其轉化率等有關計算,掌握溫度變化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理解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3)理解化學平衡、離解平衡、沉淀平衡、配位平衡和氧化還原平衡規律及熟悉其應用。(4)了解能量的兩種形式熱和功,并對不同過程的熱和功進行計算;理解化學反應能量的產生以及化學反應熱效應的計算方法。(5)了解自發過程的共同特征;理解熵和吉布斯函數的引出及其用途;掌握化學變化過程方向的判斷方法。(6)熟悉脂肪烴、芳香烴、鹵代烴、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等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分類及命名,掌握其性質。(7)掌握常見有機化合物的制備方法。
2.2 能力目標
3 內容標準
4 課程實施建議
4.1 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
4.1.1 教學方式
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在《基礎化學(雙語)》課程每部分內容教師應設置恰當的任務或情景,啟發學生分析,深入淺出的講解,結合生產實際舉例等措施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次要湖中理實一體化,一方面通過實驗現象分析總結上升到理論知識這一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另一方面通過操作和現象分析能達到鍛煉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能力的目的。
4.1.2 考核方法
對學生的學習考核不能單憑期末的一張試卷定成績,尤其針對目前基礎薄弱的學生,如何能達到教學效果和培養目標,必須進行多方面的成績考核,并加強過程考核。不僅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從學生技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態度、對知識的應用性理解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等方面加以考核。
4.2 課程質量標準與教學評價
4.2.1 課程質量標準
(1)課程體系:《基礎化學(雙語)》是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物理化學傳統的四大化學的綜合內容,他們之間的融合有著一定的困難,但也有著內在聯系,因此教師要協調好這些教學內容,做到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接收新知識,同時也要保持為后續專業課程服務。(2)職業關鍵能力與素質培養:《基礎化學(雙語)》知識是進行化工生產、分析檢驗、生物化工、環境工程等專業必備的基礎知識,不但要培養用化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驗問題能力,更要培養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作為一名員工的化學素質。
4.2.2 學習評價
教學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在課程教學中起著導向和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是推動和促進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和保證。《基礎化學》課程教學應倡導評價目標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努力將評價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課堂教學包括兩部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此應分別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 王乾.《化學實驗技術》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09,37(8).
[2] 張同利.加強高校雙語教學的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7(5):90-91.
[3] 李羽讓,梅景春,彭金華,等.基礎化學綜合實驗教學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9):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