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個性化教育產生機制的闡述,簡要介紹了我國個性化教育的不足,最后以廣告設計專業為例,分析了個性化教育與學生就業的相關性,希望能夠為相關部門或高校的提供參考。
關鍵詞:個性化教育 廣告設計 就業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b)-0146-01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以“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為主題的教育工作會議,胡錦濤總書記特別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教育公平是對被教育者之間差異的均衡,教育質量則是提高教育成果的整體水平,提高企事業單位用人的綜合素質。未來教育改革必將朝著以人為本,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的方向發展,兼顧人才能力與崗位的相適應,朝著個性化教育進軍。
1 個性化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1.1 個性化教育的產生
個性,即代表一類復雜而具有鮮明特征的心理想象,是有別于其他事物的個別的、獨特的氣質,重在表現其本身的特殊性。個性化教育則是針對傳統教育的一類教育方式,主要是針對個體的生理特征、心理素質等基礎,給予學校、家庭或社會的影響,使其在德智體方面形成穩定、獨特的特征,旨在發掘個體與大眾之間的共同性和差異性,正確的對待被教育者個體存在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培養良好的個性素質。我國相關學者認為個性化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個性素質的教育,是“劃一性教育相對的教育”,強調尊重人的個性,并能夠對個性潛在能力進行發掘,有助于個性化、社會化之間的相統一。近年來,我國的個性化教育事業飛速發展,以各大高校為首,課程設計改革、教學方式改革一一響應了個性化教育的號召,教育事業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1.2 我國個性化教育的局限性
相比國外教育來講,我國個性化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個性化教育制度仍舊集中在教學領域,僅僅包含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等,真正有關學生的研究少之又少,且一直未形成相對明確的定義。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育不僅要涵蓋學生的學習、思想、日常行為各方面內容,也應該對學生生活、心理、就業等方面進行指導。但高校內狠抓教學改革,講求從教師和教學方式上入手,不斷提教學者的素質。這樣的方式雖能夠促進教育的進展,但并不是推動個性化教育的主動力,也不能很好的彰顯出個性化教育的最終成果。任何教育方式,其最終結果都是以學生的就業狀況來衡量。高等學府現存在教育方式介于傳統教育與個性化教育之間,大課堂的講授方式可以應對擴張的潮流,但無法均衡學生的掌握程度。再者,影響我國個性化教育的最主要原因是擴招問題。學校學生數目日趨飽和,但教師隊伍相對弱小,導致很多開展實踐課的學校或因人數過多,或因硬件設施有限,無法很好的引導學生多元化發展。以廣告設計專業為例,該專業融合了美術、設計、市場營銷、消費者心理學、文化發展、傳播學等多門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較高。擅長美術的學生或許在市場營銷方面有所落后,而擅長傳播學的學生或許在設計方面能力欠佳,而同一教學制度之下,學生之間的接受程度必然不同。
2 個性化教育與學生就業的相關性
2.1 個性化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就業
據統計,從1996年至2006年,我國大學生就業率呈現下降狀態。調查表明,影響學生就業的最主要原因為高校教育結構失衡和就業指導的欠缺。追其根本原因,即大學期間個性化教育制度不完善,以至于畢業時個人綜合素質不高,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生就業是保證專業、提高自身素質、發揮個人優勢的重要途徑,在學生準確定位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廣告設計專業中,個性化教育意義重大。由于該專業包容內容繁多復雜,因此可根據學生的個性、愛好、特長引導其向著擅長的方向發展。了解當下的就業形式,認識現存企業崗位對職員素質、能力的要求,并配合學生制定利于自身發展且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習計劃。同時,也可長期與單位之間進行合作,雙方定期進行溝通或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一方面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為之后的就業提供借鑒。個性化教育能夠彌補傳統教育的差異,幫助學生尋找真正符合自己發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 個性化教育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以往保姆式的工作模式已經不復存在,如今的企事業單位更需要具備高素質、高能力的協調性人才。而國家政府一再呼吁要培養具有創新性、高科學素質與良好人文素質的綜合類人才。與以往單純以技術專業知識等來衡量用人的標準不同,未來社會更需要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較高的、多元化發展的員工來輔助企事業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穩定前進。這就提示每個人要有獨立工作的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素質。例如,廣告設計師不單單要有巧妙的思想和設計概念,同時也要具備相當的審美觀和價值觀,而對當下時事、文化的敏銳感也是一名優秀設計師必須具備的。唯有個性化教育下,學生才能夠充分發揮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自身綜合素質。對于廣告設計專業來講,自身創造力的提升有助于設計能力的提高,洞察力的提高則是傳播學學習的基礎也是美術學習的要求。可以說,個性化教育是整個社會對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的一種需求。
2.3 個性化教育符合當代學生的特征
當代大學生處于一個網絡普及、校園開放、社會風氣變幻多段的環境之中,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之下,自身主體意識日趨強烈,尤其在接觸東西方教育差異之后,很多學生表示出對我國教育現狀的不滿導致單項灌輸式教育難以進行。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已經形成、穩定,受之前教育背景、家庭環境、個人素質的影響,個體之間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個性化教育是建立在尊重被教育者的基礎之上,因此完全符合當代學生的特點。針對個體差異的形式之下,促使學生公平的展現自我,實現個人價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實現“一對一”指導,充分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的能力,幫助每一位同學制定適宜的學習方案,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深刻認識當下的國內、國際形勢,并要求學生掌握當下中西方文化的發展趨勢、經濟發展動向等,幫助學生建立起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成才、創業的意識、社會交際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力求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友暉,郭琦.個性化教育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2(1).
[2]李亦菲.個性化教育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趨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