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構建基于創新能力培養,以真實電子產品項目為載體的課程體系,通過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實施、創新教學團隊的建設、創新能力培養硬件條件的創造與配備、創新能力培養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確保創新能力培養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
關鍵詞:電子 課程體系 創新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b)-0148-02
高職生不是技術的復制載體,而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之一,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因而對高職生也要提倡創新教育。新型教學模式的實施,一定把創新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從而產生創新成果。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面臨著這樣一種尷尬的矛盾: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品位的人;另一方面各個高職院校卻以就業為導向,對學生只管技術“復制”與“粘貼”,片面追求就業率這種短視教育,而忽視了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培養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
我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是國家示范重點建設專業之一,結合基于能力本位,提升職業競爭力的“產品導向、項目遞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構建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真實電子產品項目為載體”的課程體系。
1 課程體系的構建
1.1 確立能適應社會需要的職業崗位定位及專業培養目標
針對江蘇蘇南地區電子產業、行業與區域企業的需求,明確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主要面向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中的電子整機制造行業,通過深入電子整機制造企業進行調查,進一步明確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職業崗位需求,清晰各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即職業標準。所確立的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思想品質、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掌握電子產品組裝工藝、電路設計與制作技能,能應用單片機與EDA工具開發、設計制作簡單電子產品,具有一般電子整機產品的生產、管理、測試、維護、技術服務等本專業綜合職業能力,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工藝管理、質量管理、技術支持、技術開發、電子產品營銷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根據區域行業崗位需求,設立兩個專業方向:檢測技術與應用方向培養從事電子產品檢測、調試、檢驗、維修、簡單電子產品開發等工作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數字音視頻方向培養從事數字音視頻電子產品的生產制造、質量控制、營銷和售后服務以及從事簡單音像工程的設計組建、施工及維護管理等工作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1.2 構建“產品導向、項目遞進”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
具體方法是:將主要產品按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安排在不同的學期,每一學期針對該類產品的裝調修能力進行項目化、學做合一的培養。隨著產品復雜程度的遞增,相應實訓項目課程也從基礎項目、模塊化項目向綜合實訓項目遞進;對學生技能的訓練將從基礎技能、專項技能向綜合技能遞進;學生經歷校內實訓基地學練合一、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學做合一、校外實訓基地工學交替、企業頂崗實習及畢業設計等不斷遞進的職業能力訓練過程,獲得良好的崗位綜合能力。同時選定的產品之間存在一定的技術關聯性,因此實訓項目課程前后、項目之間在遞進的同時保持關聯,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有效掌握與靈活應用。學生經過這種模式的培養與訓練,在適應崗位基本需求的同時,將獲得職業競爭力的提升。
1.3 構建以真實電子產品項目為載體的課程體系
“以真實電子產品項目為載體”的課程體系主要由公共能力、崗位基本能力、崗位綜合能力三層次能力遞進模塊化課程組成,以數字音視頻方向為例,公共能力課程模塊主要由計算機應用基礎、應用數學、應用語文、英語、人文課程組成,主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身體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等)和職業素養(如人際交往、自主學習、團隊協作、信息技術應用等),崗位基本能力課程模塊主要由《模擬電子技術與項目訓練》《數字電子技術與項目訓練》《單片機技術與項目訓練》《EDA技術與項目訓練》《彩電調測與維修》等項目課程組成,主要培養學生掌握電子電路的識圖、分析、制作與調試等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與創新靈感,從而獲得從事電子技術應用崗位工作所必須的崗位基本能力,并幫助學生建立創新意識和破除創新神秘感感,主要以有源音箱、機器人、功放、彩電等真實電子產品為項目載體,崗位綜合能力課程模塊主要由《數字視聽技術與項目訓練》《電子產品結構與工藝》《便攜式數碼產品調測與維修》等課程組成,通過學生學習現代電子整機產品原理、結構、調測、維修,而培養學生獲得從基本電子電路到復雜現代電子產品的建構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及創新應用能力,主要以激光視盤播放機、常用便攜式數碼產品等真實電子產品為項目載體。
2 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2.1 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
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2.2 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實施方法
首先,學生從入學開始,就對他們進行簡單的創新教育(參觀、聽報告和講座),學生可以加入各種創新小組活動(電子協會、手機協會、機器人開發科技小組),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興趣,激發創新潛能,在課內項目的授課過程中,增加職業能力拓展、創新訓練項目等科目,對所有學生進行普遍的創新教育,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其次,對有潛力、有興趣的學生通過選拔、培訓,組織參加各級各類電子設計競賽、如江蘇省電子設計競賽、電子類專業教育部高職高專教學指導委員會電子產品制作大賽、全國高職技能競賽和校園電子項目設計大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為培養出創新型技術人才打下基礎。為了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活動,參加創新比賽,學校還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做出適當的獎勵,將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小組中取得的成績或比賽成績折合成適當的選修課學時、學分。再次,對于在創新活動方面表現出色的學生,鼓勵他們申請創新專利,參與以教師為主開發的創新項目,使學生在專業創新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全面提升就業競爭力。
2.3 創新能力培養教學團隊的建設
從專業教師中挑選一批專業技術扎實、責任心強,追求電子專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等方面的教師,同時,出臺相關政策,面向社會聘用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組建一支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創新能力培養教學團隊,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師資保障。
2.4 創新能力培養硬件條件的創造與配備
學校除了設立學生科技創新實訓室和電子技能競賽集訓室外,還把實驗室微型化在學生的口袋里,隨身攜帶,比如教師開發的單片機開發板和FPGA實驗板,學生如果在可能沒有完成的項目或者有興趣開發產品,就可以裝在口袋里帶走,只要有電腦,隨身隨地研發,既提高了實驗板的利用效率,又給學生創設了創新需要的硬件平臺,使學生在更優化的環境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2.5 創新能力培養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通過編制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及創新能力測試綱要、項目化課程考核方案中設置學生創新能力評價內容、安排每屆學生第4學期進行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測試、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職業技能比賽、畢業生跟蹤調查等評價學生的開拓創新能力,從而進一步完善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真實電子產品為項目載體的、與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
3 實踐效果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我院成功構建了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真實電子產品為項目載體的電子專業課程體系,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建成了二門省級精品課程,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順利通過國家示范專業建設驗收,并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還多次喜獲國家、省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還獲得了多項國家專利,其中二項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