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語言知識是以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為載體的,因此掌握更多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對英語教學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針對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討論了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英語教學 英美文化 英語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b)-0150-01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文化的載體,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學習語言,要充分理解與掌握這種語言背后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如果只是單純的學習語言,不考慮這種語言的文化內涵,就不能保證溝通的順暢。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英語教學不應只注重語言知識傳授,更應該考慮所教語言承載的文化內涵,使語言與文化相結合,在這種結合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嘗試在傳授學生英語語言的同時,注意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修養。
1 注意傳授文化內涵,提高學生英語文化修養
比如:COUNTRY、NATION、STATE 都是國家的意思,為什么美國就一定要說成是THE UNITED STATES而不是THE UNITED COUNTRY?這是因為COUNTRY是強調領土意義上的國家,NATION 是強調民族意義上的國家,而STATE則是強調政權意義上的國家。所以,同為國家的意思,三個詞的文化內涵是不一樣的,用法也就大不相同。
為了能將跨文化意識培養融合在語言知識和技能培養,除了講解課文相關的語言點外,還要根據時間和學生的興趣以及教學重點,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比如說,在講解“weather”這個詞時,代寫英語論文可有意識的舉這樣的例子:“weather the storm”(戰勝暴風雨),“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這些都是英語中的習語,學生會覺得比較有興趣去學習和記憶,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注意到這些習語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關的,而且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與海洋及航海有關的習語,這樣就會啟發學生聯想已有的地理知識,頓悟原來英國是個島國,所以英語才有這個特點。如此一來,學生無論對英國、英語還是“weather”這個詞,都會留下深刻印象,既學到了語言知識,又加深了對英國國家概況的了解,為跨文化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再如,課本上英美國家的人初次相識時,往往談論天氣、球賽等與個人無關、不會引起麻煩的話題。他們從不像中國人那樣,初次相識,就向對方打聽“在哪里工作”“單位效益如何”“今年貴庚”“結婚了沒有”“孩子多大了”等問題,因為如果問這些問題會被別人認為侵犯他們的隱私權。
2 利用課內外活動,為學生創造“說”英語的機會
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只是簡單、機械地背誦句型,缺乏言語交際練習。因而由于缺乏練習口語的機會,在真正的言語交際活動中就會因緊張、不適應而出錯。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讓學生走上講臺進行模擬對話,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實踐中轉換英語文化思維。比如,通過每次課課前的值日報告,模擬語境,讓學生把課本中的語言文化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直接經驗儲存起來。這樣就可以避免在實際運用中,如在接電話時,明明知道應該說“WHO IS IT?”,卻脫口而出“WHO ARE YOU?”這樣的尷尬。
此外,還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習跨文化知識,如廣播、報刊雜志、多媒體等。現代化圖像、聲光傳媒工具的靈活使用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意識。比如,可以把像《走遍美國》這樣聲情并茂的教學片引入課堂。《走遍美國》圍繞一個典型的美國三代人家庭的生活展開,劇中布滿了理解、煩惱和歡欣等情感,體現出了片中人物的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和人生觀,具有濃厚的人情味和雋永的意趣。它很巧妙地體現了“跨文化交際”的特點:細述形形色色的美國生活,使學生通過對美國文化和生活的體驗,學到活生生的美國英語。課堂中,教師還可以給學生介紹英文小說,歌曲等。
3 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升英語學習興趣
為了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廣泛了解英美社會的人文環境,還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定期給學生們放英文電影。學生可以通過電影了解異國的生活方式、信仰體系、社會價值、道德標準等表層和深層的文化。了解了一部電影就了解了一個國家的一段歷史、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生活及那個時期的文化,因此電影鑒賞是我們了解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為學生播放的電影必須是有教育意義且能吸引學生的,學生在欣賞故事情節的同時,要積極開展討論,引導學生關注且理解跨文化差異。如對美國好萊塢主流意識形態的影片《泰坦尼克號》的賞析,不能只看JAKE和ROSE的愛情,應該引導學生透過這條主線全面的看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在災難面前,普通人顯示了人類直面死亡的勇氣和尊嚴。如,船上的樂師們為安撫人心而克盡職守的為旅客們演奏樂曲,直到“曲盡人亡”;一對老夫妻相依為命,不為求生白費力氣,安靜得躺在床上等待末日來臨;英國紳士為保持體面,堅決不穿救生衣;神父面對死亡仍堅持布道等等。《泰坦尼克號》把危險中每一種人的表現都描繪得淋漓盡致。其中的金錢與愛情、貧與富、是對本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的階段文化的一個突出反映。
最后,在教學中要合理處理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的關系。不僅要結合自己所用教材內容及學生興趣特點進行適時適量的異域文化知識擴充,還應進行文化間對比與分析,與漢語文化知識及表述方式進行比較,讓學生意識到“跨文化交際總是兩種文化接觸,沖突,協調的動態過程”。留給學生辨證思考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王永杰,王淑玲.淺談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J].新西部,2008(2).
[3]何冬梅,李莉.淺談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J].四川: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