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要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課堂的有效性更為重要,所以把習慣化范式的訓練方法能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去,起到高質高效、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體育課上表現尤為突出、明顯和有效。
關鍵詞:習慣化范式 學校體育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b)-0163-01
提到習慣化范式也許大家也許并不陌生,因為它是運用在嬰兒時期感知覺的研究方法上。習慣化范式通常包括習慣化和去習慣化兩個過程,習慣化是指嬰兒對多次呈現的同一刺激的反應強度逐漸減弱,乃至最后形成習慣而不再反應。去習慣化是指在習慣化形成之后,如果換一個新的不同刺激,反應又會增強。如果這種研究方法在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中能夠運用得當合理,同樣收效很大。教師也不會覺得教育和教學的方法蒼白無力,學生的學習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傳道、授業、解惑”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是一種責任和使命,要盡快有效的把先進的文化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教會學生生存、生活的本領,那是擺在我們眼前的艱巨任務,然后面對這么多的科目,如何去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的,在這里我談談我如何把習慣化范式的方法運用在實際體育教學過程中,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的感受和體會和大家一起來分享。
說到短跑,大家都很熟悉了,而且短跑包括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沖刺跑等四個重要環節構成。在我們初中階段成長的學生,大家都知道學生跑步的步頻和步幅基本趨于穩固,很難有所明顯提高,換句話說要想改變途中跑技術動作來提高短跑成績可能性很小,只有通過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以及沖刺跑上下功夫,才有明顯的效果。
下面是我于2008年4月上旬至4月下旬期間共三周在我校做了一個100 M對照實驗:(實驗對象是初二年級三個班級,且運動技能水平相當接近)。(如表1~表3)
備注說明:(1)傳統教學方法指的是常規訓練。方法老套而單調,學生興趣不高,容易產生惰性。途中跑技術動作的改進就是加大步幅,增快步頻。傳統方法就是利用弓步跳、高抬腿跑等;起跑動作就是分“各就位、預備、跑”三口令講解、示范,讓學生練習;起跑后加速跑就是步頻快,步幅小,身體重心逐漸抬高的理論指導和反復無實物訓練;沖刺跑就是最后上體前壓、重心前移的訓練;起跑與加速跑的結合就是三口令和疾跑的配合練習。(2)傳統教學方法的改變指的是在原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基礎上有所改進。方法較有新穎性,學生興趣有所提高,但激發學生潛力程度不夠。途中跑一改傳統為適合個體步幅和步頻的合作和障礙跑,兩人拉手、兩人三足或多人多足、跨越橡皮筋、欄架、跳箱、墊子等障礙;起跑動作改為阻力、助力訓練,兩人一組,對面站立,用雙手頂住練習者雙肩,或者同伴用繩子拉住練習者腰部,給以適當阻力,或者起跑反應較快者用橡皮帶牽引另外練習者;起跑后加速跑在起跑練習基礎上多跑出三至五步,橡皮帶放長些;沖刺跑動作改為橡皮筋輔助工具連續撞線等直觀訓練方法;起跑與加速跑的結合訓練就是利用上面兩技術動作方法的結合。(3)教學方法的科學變換指的是在遵循科學規律的情況下,教學方法的靈活多變,傳統與現代科學新穎的綜合方法交替變化運用來進行實際訓練。此法能利用幻燈片、多媒體、電視、網絡視頻等現代高科技教具,這些教具特別能吸引學生眼球,更能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大程度來激發出自己的運動潛能和天賦,自然而然上課的質量得到了提升,從而潛移默化中提高了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從上面實驗表格來看,歸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突出方面。
(1)在訓練途中跑過程中,雖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成績提高不明顯。不管從三表的縱向比較還是三表的橫向比較,成績都提高不大,女生提高幅度較小。
(2)在起跑、起跑后加速跑以及沖刺跑的動作訓練中,采用游戲娛樂、實物體驗的方法對提高成績有明顯性。
(3)在訓練中,如采用不同的交替、變換教學方法,更有利于成績的提高,有效性非常明顯。
(4)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學生在表1是在習慣化方式下進行訓練,成績平平。因為學生接受到的是相同的一個重復刺激,時間越長反應強度越弱。表2是去習慣化方式訓練,結果略有所提高,因為改變了以前單調的同一刺激,變換了高一級的新異刺激,新異刺激剛開始很快促使學生反應強烈,然而學生又有了新的適應。表3很明顯成績提高很快很有效,因為學生在不同變換的刺激下練習,不停的變化促使學生不停的適應,從而反應特別強烈。
總的來說,習慣化訓練能提高練習成績,去習慣化訓練更能提高,但是兩者結合,交替運用,不僅學生上課興趣很濃,成績進步更快。希望我們體育老師好好利用好這個習慣化范式的訓練及實踐方法,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