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是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職學校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徑。中職校園文化應該是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不斷磨合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特色文化。長期以來,由于對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這方面工作重視不夠,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主要從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入手,探討如何建設獨具特色的中職校園文化,從而讓學生快速融入到企業中去。
關鍵詞:企業文化 接軌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b)-0222-01
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是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職學校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徑。中職校園文化應該是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不斷磨合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特色文化。
1 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形成與特點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是企業長期形成的穩定的文化觀念和歷史傳統以及特有的經營精神和風格,包括一個企業獨特的指導思想、發展戰略、經營哲學、價值觀念、道德規范、風俗習慣等。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倡導以人為本,強化以人為中心的科學管理,不斷提高員工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學技術和業務素質和敬業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掘員工的潛能、發揮員工飽含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主人翁精神。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是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差異性及不相交融的結果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教給學生必備的文化知識和必需掌握的專業技能外,還需要向學生介紹相關企業文化,讓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前初步了解企業,打好職業基礎。
而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經濟效益就是企業的生命,任何一家企業都希望員工能快速融入到本企業的文化中去,用最短的時間適應崗位,為企業帶來效益。
由于在以精神追求為目的的校園文化和以價值觀念為追求的企業文化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性,使得學校培養的人才缺乏企業所需的“職業性”,從而不能盡快適應崗位需求,給企業帶來了困擾。
3 打造與企業文化相交融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的“職業性”素養
對于中職學校來說,積極吸收優秀企業文化,并且實現校園文化建設和企業文化的交融和接軌,才能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職業校園文化。
3.1 進行相關課程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與企業管理方法接軌
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有一些是專門為就業服務的,如德育課、各專業課、禮儀課、口才訓練課(以本校為例)等,在這些課程的教學上進行改革,使之更多地向企業文化靠攏,就會更好的為就業服務。學校的相關管理制度若能與企業的管理制度接近,對學生快速適應企業將會是莫大的幫助。
3.1.1 課程改革探索
德育課、專業課、禮儀課、口才訓練課的設置皆是為就業服務,但如果只是在理論知識上照本宣科,與崗位要求仍然脫節,對學生的幫助意義不大。若能在教學過程中將課本知識與崗位需求相結合,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效果必會有所不同。例如,《應用文寫作》這門課,筆者在課堂教學模式上進行了大膽嘗試,將公司化管理模式融入應用文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班級、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將三者進行角色轉變:以班級為單位構建公司,跟其它公司一樣,分部門,實行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架構:董事長—總經理—各部門。董事長的角色由教師扮演,控制整個公司的宏觀運作,課代表則扮演總經理的角色是執行者與整體協調人,最后以組為單位劃分部門,每小組選擇一個部門負責人,其他學生都將成為公司的員工,各司其職。考核和成績的判定也按照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讓學生率先接觸到企業的管理模式和文化特點成果顯著。其余的課程如專業課、禮儀課、口才訓練課本身就是為就業服務,與企業的交叉點更多,相信進行改革會容易得多,效果也會比較明顯。
3.1.2 校園管理方式的嘗試
現行的學校、班級制定的校紀及班規等行為規范雖對學生有警示、規范作用,但只限于條條框框的遵守紀律,并不能讓學生體會到企業管理的特點。如對待遲到、病假等事情的處理方式,企業會不折不扣的扣工資,但學校絕對不行,只能用操行分來代替,遲到的學生照樣會遲到。如果班級能在管理模式上借鑒企業的經營模式,大膽嘗試將“班級操行分表”改為“學生工資表”,將學生的各項表現量化成“工資”用分數體現出來,日日結、周周算、月月評,將扣除或獎勵貼上墻激勵學生,對學生的激勵會更接近企業管理。
3.2 以活動為載體,讓接近企業文化的常規活動如春風化雨深入人心
校園文化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學校通過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達到教育學生、打造自己獨特校園文化的目的。中職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應與普通學校有所區別,應該朝著培養學生職業習慣和職業素養的方向發展。以本校為例,每學期一屆的技能大賽、每年的模擬招聘及校園文化節中的禮儀短劇等都是為了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并與企業文化接軌的活動平臺。
3.3 邀請優秀企業專家參與到打造校園文化的行列中來,讓校園文化建設富有職業氣息
企業、行業專家會從本企業文化角度對校園文化建設給出實際建議,若能邀請到“校企合作”的企業專家參與到本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將本企業優秀的適合學校的理念融入學校文化建設,促使學生在校期間對企業文化的內涵有所了解、熟悉,進而更好地在頂崗實習中進行實踐和體驗。企業的凝聚力也會在更短時間內得到最大程度加強,那么企業效益必然也會隨之提高,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也會越大。學生也會在不斷地實踐和體驗中,成為符合企業需求的員工,從思想上真正融入企業,成為一名真正的職業人。
3.4 利用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期間的反饋及時充實校園文化內涵
由于學校埋頭建設校園文化,對企業文化的關注不夠,導致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對職業認知不足,缺乏職業人特質,執行力欠缺;角色轉換較慢,不能快速適應企業;經不起評批,受不得委屈,抗挫能力弱;對企業文化不熟悉,欠缺主動服務意識;不能很好地與企業相融合,就業率雖高,但穩定性低。辭崗、換崗現象頻繁發生。
學校的教育和文化建設如能從學生實習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入手,創建符合企業需求的教育方式,打造和企業文化接軌的特色校園文化,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就會提高辦學質量,培養更貼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更符合企業經營運行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