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我國高等學校來說,教與學的質量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建立系統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證機制是教育質量保證的關鍵所在。高等教育質量的高低,涉及到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兩個方面,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本文以山東工商學院為例,論述如何構建普通二本院校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機制。
關鍵詞:高等教育 學習質量 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b)-0241-02
1 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機制的構建
現代教育要做到個性化,這樣就要求教育要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設計實施的教育測量和評定方式要做到既統一又靈活。
內因和外因,是眾多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因素中的兩個大方面。怎樣通過找出這些影響的原因,來對其因果關系進行相應的分析和針對性建設,將成為評價學習質量而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不斷的摸索建設中,山東工商學院建立了一套素質培養質量評價機制。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1 知識學習質量評價
教學督導及專家對教師進行的聽課制度,既檢驗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檢驗了學生出勤率情況、學生的聽課效果、教與學的互動情況等等,其聽課結果可以作為學生知識學習質量的一個評價標準。
每學期學習過程中的課堂出勤率及作業完成情況,可以檢驗學生日常學習過程的質量;每學期的期末考試,是對學生本學期學習綜合情況進行的一個很好的驗證,我們要求任課教師每次考試每門課程必須出三份試卷,且試卷的重復率不能超過10%,基礎題和能力題比例要合理,學生的答卷時間控制在100分鐘左右,難易度要適中,不及格率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畢業論文也是學生學習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制定了畢業生實習指導教師名冊,制定了詳細的畢業論文指導要求和嚴格的論文答辯程序,通過論文寫作和答辯這兩個環節來抓畢業論文的質量。有關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撰寫、答辯工作組織與程序的情況說明和相關材料要求詳細制定并保存。
每個學生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要修夠了足夠的學分才能獲得畢業的資格。
1.2 素質培養質量評價
實驗課的設置,通過實驗課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理論課的理解及進一步深化,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其工作、學習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對實驗課教師而言,有助于提高其實驗教學和開發能力,從而使整個教學效果有較大的改善和提高。通過內容豐富、設計科學的第二課堂和創新學分,對大一、大二學生課后、假期的生活進行了合理指導與安排,并詳細記錄了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情況。在學生大三的假期和大四下學期安排學生進行兩次社會實習,要求有完整、詳細的實習報告和實習鑒定,通過提前參與社會來鍛煉和提高自我。
1.3 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
隨著我國最近幾年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整個就業大環境的不景氣,對于山東工商學院這類省屬二本院校,在保證就業率不斷提高的同時,更要注重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確保畢業生穩定就業。畢業生畢業之前要做好畢業教育和就業指導,畢業后要做好使用情況的跟蹤、調查和分析,統計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率情況,了解學生的工作適應能力和用人單位對本校學生的總體評價,以適時調整在校生的培養方案,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高畢業生的自主就業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把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為衡量學校辦學質量高低的標準之一。
2 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的思考
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實施制定制度標準,這樣保障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并且創造了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條件,如果想要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得到保證,就要提供可靠有效的教學信息,還要著重進行如下幾個方面的建設。
2.1 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由于教學質量評價本身所具有的導向性功能,因而,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顯得至關重要。在建立教學評價機制的過程中,要著重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對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科學的分析與研究,抓住影響自身辦學定位與特色的核心指標。在需求日益多樣化的社會,各校能否辦出特色,是提高整個高等教育系統整體質量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特色就是質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這種“個性化”,既包括高等教育的辦學主體,也包含教師、學生。即高等教育的辦學主體要形成獨具特色的質量,教師是否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生能否最大限度的發展個性和創造性等等。當然,特色不與學校的規模、名氣和資歷劃等號。
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身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定位,在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當抓住符合自身特點,對自身具有重要影響的關鍵因素進行評價,而不能一味追求模仿其他類型學校。因而,教學評價指標一定要符合自身辦學定位與特色。
第二,指標的設計要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有些過程當中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設計不合理,操作性差,參評人員會因此無法做出判斷。比如在學生評價教師指標體系中,某級指標的含義為:講課內容豐富,反映當代學科發展水平。這樣的指標,要求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很困難,學生對大部分課程都是初次接觸,讓其判斷教師講課內容是否反映當代學科發展水平,其判斷結果是不太可能準確的。
第三,指標體系要求分解,力求做到細化。目前,各校在進行教學質量評價時,大都使用同一個指標體系,忽視了大學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的差別。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基本概念、基本原則,教學的目的是為今后學習專業課及今后自學發展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因此,基礎課教學的評價,應該以學生是否掌握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為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指標。而專業課多為應用學科,發展日新月異,知識不斷更新,專業課教學必須不斷吸收新知識、參考新資料,及時反映學科的發展水平。因此,專業課教學質量評價應以教師傳達給學生的有效信息量作為重要評價指標。由此可見,對基礎課、專業課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籠統地使用同一個指標體系來評價是不合理的。
第四,各評價主體所進行評價指標符合評價主體特點。由于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各評價主體只能承擔與自身身份相應的一部分評價職能,避免讓評價主體出現評價的“越位”與“缺位”,從而喪失了評價的客觀性。
2.2 加強信息反饋平臺的建立
優化教學過程,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發展的關鍵環節在于“信息反饋”,學生在學習中的信息反饋是教師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經驗豐富的教師往往能夠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預見學生的信息反饋,并對信息反饋進行及時的處理,有的放矢,使教與學的過程不斷得到優化。按照控制論的觀點,信息反饋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教師從學生的信息反饋中得到調節和控制的依據;學生可以從教師對其信息處理的結果中獲得反饋的信息,及時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這種雙向反饋的過程不斷反復地往前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為這種雙向反饋的及時、高效提供了支持。
反饋信息暢通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評價的效果,因而在教學質量評價中構建信息反饋平臺尤為重要,反饋平臺的建立可采用多種手段,如網絡信息中心、檔案信息中心等等。其中,建立網絡信息系統是進行信息反饋的基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計算機的及時反饋可以強化、重復、控制與調整教學信息,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的最優化。信息網絡系統包括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疏通各國間信息交流的渠道,相互交流各國的教育標準、質量評價體系、教育評估的范例等。國內的信息網絡系統包括國家、省、校三級。高校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基礎,要盡快建立健全高校內部的教育質量評價信息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1] 田恩舜.高等教育量保證體系及其運行機制[J].高教探索,2003(1).
[2] 夏鎮波,陳利根.構建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的若干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5(12).
[3] 尹守香,關于構建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的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