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講究教學方法,通過大量實踐,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語言學習 教學藝術 實踐 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b)-0244-02
語言學習并不是學會一套規則、掌握大量詞匯就可以了事的。教師要做的,不應當只是告訴學生有關語言的知識,而是要讓他們會用語言。并不是任何會講英語的人就能教英語,語言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學方法必須建立在正確的理論基礎上,而且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臻于完善。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在學生中培養出英語的語言習慣,提高中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呢?筆者總結了一些自己在教學中的做法,與各位同仁探討。
1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課堂教學強調的不是教師教的,講的有多好,而是要看學生學到了多少,學得怎么樣,需要練習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而為了學會語言,學生必須使用語言。一般來說,教師在課上講的比例不應超過25%,而學生應允許講75%。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英語中有句諺語說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老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一。因此,如何釋放、開發學生的主體性,并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好的教師就如同一個交響樂隊的指揮,他不是演奏者,而是指揮演奏的人。教師先介紹句型,然后用事先設計的各種活動帶領全班學生對新材料進行反復操練,可以“合奏”,也可“獨奏”。指揮—— 教師借助學生反應調整節奏,保證平衡,及時糾正錯誤的音調。
2 堅持大量重復,通過讓學生重復正確的形式糾正他們的錯誤
熟練地運用語言是一種技巧,它同其他任何一種技巧一樣,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學會。通過打字的實踐學會打字,通過練指法學會彈琴。學會一門外語則要通過反復重復基本句型和詞匯項目,直到它們變得脫口而出。
不要厭煩重復。要興趣盎然和滿腔熱情地對待重復訓練。這種態度是非常有感染力的。練習的進度要緊湊,可以叫個別學生,也可叫全班或分組。重復時,不僅要模仿組成句型結構的詞語,而且還要模仿詞語的發音和語調。要記住目的是要培養學生自然地掌握英語句型的能力,而這個結果只有通過經常不斷的重復訓練才能得到。在學生重復以前,要讓學生養成聚精會神地聽示范發音是很重要的,如果學生跟著教師一道試著說這個句子,那么他們就聽不見正確的示范,而教師也聽不出他們的錯誤,結果就失去了重復練習的價值。
當一個學生出錯時,不管是發音上的還是結構上的,教師都不必對學生做過多語法上的解釋。解釋是使語言知識化,而教師的目的是使學生運用語言而不是使它知識化,此時應立即給與正確的形式,讓學生反復模仿。合乎要求的英語習慣是通過反復的聽說逐步培養起來的。
為了使學生錯誤的數量保持在最低限度,教師應當避免使用太難的或以前沒有練習過的材料。錯誤的回答,如果老是重復的話,就會形成錯誤的語言習慣。因而,一點一滴地給學生“喂”新的材料和經常復習以前所教過的內容將會有助于避免學生出錯。
3 提供大量的替換練習,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語言習慣
替換練習的價值在于訓練學生在數量有限的語法句型中大量應用各種詞匯,因而就能用英語表達種種思想。比如,在介紹完“現在進行時”這一時態后,可做如下練習:例句I’m walking.讓學生進行重復,并用talk,speak,write等動詞進行替換;接著給出不同的人稱代詞、名詞等,再進行替換。做此練習時,可發給每個學生寫有不同單詞的卡片,并讓他們按照卡片中所給的詞進行替換,如拿到“speak”,便說出:“I’m speaking.”拿到“think”便說“I’m think ing.”這樣可以增加練習的趣味性。當學生已經完全熟悉替換練習的技巧時,在同一個練習中就可以替換各種句子成分:He is writing.John is writing.John is speaking.等等。更高級的練習形式既需要轉換(如轉換成疑問句和否定句),又需要替換。但在練習時,要注意練習時間不能過長,練習方式力求多樣,練習內容一定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4 培養學生用英語問問題
課堂上不能占用大量的時間,教師問,學生答,或教師講,學生聽。而應給學生提供大量的互問互答的機會。因為,在具體的語言交際中,不僅僅時回答別人的問題,而更多時候是你在問問題。如:“Where is the nearest bus-station?”“Will you change the check for me,please?”“Is there a double room available?”
先給出練習的形式,然后放手讓學生去練。可采用連鎖問答的形式。如:Student A: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
Student B:My favorite color is red.
Student B: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
Student C:My favorite is green.
多數學生都喜歡用英語問問題。在提問過程中,他們是在近乎真實的運用語言。這是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
5 要依靠課本,但不能依賴課本
一本好的教科書能大大有助于減輕教師的任務。它循序漸進、舉例說明并提供了新材料的練習。但是教科書不是教師,它不會說、不會聽、不會糾錯、也不會鼓勵學生。不管課本編寫的如何好,指導還必須來自教師,而不是課本。有些教師有時候會陷入“教科書的圈套”。他們先用“Good morning,class.Open your books to page 80.”問候學生,然后整節課時間都花費在朗讀和做書上的練習上。教師和學生完全依賴課本,成為書面文字即印刷符合的奴隸。教師不是在教,只是在照搬照抄,而學生也沒有達到掌握英語句型的目的。
教材只是教學的輔助材料。介紹新教材以及初步的口語練習應該由教師來做。在練習新結構和詞匯時應合上課本。在大量的口頭練習之后,再讓學生打開書,進行書面練習,練習時要注意遵循聽、說、讀、寫的順序。
要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使用課本中的材料。比如:打開書或合上書做、口頭或筆頭做、由個別學生或由一組學生來做。總之,要記住教科書僅僅是一個幫助達到目的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不要把它當作拐杖或教師的替身,因為語言的實質是雙方相互交流。
6 要盡量讓課堂充滿情趣
英語課應使師生都感到輕松愉快。教學中要盡量運用幽默故事、軼事以及例句。可以用英語講個笑話,或領學生做個小游戲,必要時,
可簡化其結構和詞匯。教師輕松愉快的心情、熱情飽滿的態度一定會感染和帶動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和回應,從而使師生的配合更加融洽,教學更加富有成效。
總而言之,英語教師一定不能忽略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教授語言的目的,是使學生養成一套新的語言習慣。為了使每個新的語言習慣能夠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教師一定要講究教學藝術,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循序漸進,不厭其煩,反復重復。
學習一種新語言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但是,在教師的正確指導和鼓勵下,學生將會愉快地發現英語已成為一種習慣—— 一種令人愜意的習慣。這個發現是一把引導他們去打開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的交際世界的鑰匙。
參考文獻
[1] 劉芳.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Z].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
[2] 陳澤誕.淺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C/OL].http://www.pp.369.com 200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