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夸張這一修辭格旨在運用言過其實的手法對某一事物描述加以強調,包括夸張句在內的任何話語理解都必須在語境分析的基礎上展開,因此一切夸張言語行為都必須運用足夠且合理的語用推理才能獲得其表達的深層含義,于是在語境順應論視角下對此展開語用分析具有十分必要的意義。順應論要求語言使用不僅是語言成分和語境因素相互適應的雙向動態過程,還是語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選擇過程。具體來說,交際語境是由說話人、聽話人、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組成的有機統一體,在話語雙方交流的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的說話人的認知機制激活其他因素而成功交際。
二、夸張語的語用意義
作為各種語言都十分通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夸張語具有十分鮮明且生動的語言表達效果。英文單詞“hyberbole”本源于希臘語,本意為“over throw”,即“扔過界”的意思。而根據Ruse在1992年給出的定義,“hyperbole”這一修辭格意味著“故意地運用夸大事實的手法來加以強調”。在語言交際中,雙方經常使用夸張語的目的在于深刻地表現出作者對事物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聽者的強烈共鳴。另外,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根據格萊斯的會話理論,“合作原則”“Co-operation principle”中的“質的準則”“maxim of quality”在夸張語表達中被違反了。假設在語言交際中,人人都遵守合作原則,說者和聽者雙方勢必在高效率高順暢的環境中順利進展,但也失去了語言交際的魅力和趣味。語言準則并不等于語言規則,不是絕對不可以違反的。因此,格萊斯總結,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的某些修辭格必須違反合作原則才能生成與存在。比如,“質的準則”要求說話人說實話而不能說假話。然而一切夸張都必須言過其實,才可達到一定的語用效果,即“運用遠遠超過客觀事實的說法來渲染并強調某事物”,以給人突出的印象(張滌華,1988)。那么為什么如此言過其實的語言在語言交際中能夠為人們接受,并使得語言順利進行下去?這是因為雖然言過其實是夸張的最大特點,但這是就其表現形式而言的,另外,不論何種夸張或夸張到何種程度,夸張都要在本質上符合事實,或者說它需要具備這樣的品質與本領:要用夸張的語言從根本的內在的層次上揭示出事物的本質,也就是說本質上符合事實,表述上言過其實。
在此,我們以如下幾句為例,夸張語的語用特點及其與語境順應論之間的聯系。如例1:“She brought out Mary Kay just to have enough make up for one day!”又如例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個句子都采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例1中的“for one day”明顯是說話人夸大其辭的表現,因為化妝時間再長也不會長達一整天的,同理,例2中的“千尺”也是夸張了潭水深度的一種表達。如果把這兩句話置身于語境中理解,例1表達的是說話人對句中的“she”化妝打扮時間過長的不滿和牢騷,而例2則表達了作者在臨別時對友人的深切不舍,縱使千尺潭水也比不上兩人之間的深刻情誼。由此可見,夸張的基礎仍然是事實,是借用言過其實和夸大客觀事物的詞語表達強烈思想感情的手法,而這種感情是真實的。因此,夸張的主要功能不在于表事而在于表情。而要達到這層理解,僅僅靠語言本身是不夠的,交際雙方需要依靠語境這一后盾而展開,也就是說一切夸張語行為都必須運用足夠且恰當的語用推理才能獲得其中表達的真正的會話含義,而語用推理這一過程,則不可避免地產生于語境順應之中。
三、夸張語的語境順應過程
話語理解是在語境的基礎上展開的,正如相關學者指出,對語用學的理解從根本上說就是對于語境的討論和研究,因此,本文以廣泛使用的夸張語行為為例,解析在這一語言表達中產生的語境生成和語境順應。根據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的解析,語言是一種綜觀的思想表達與演繹,因為語言本身存在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必須不斷做出選擇,而選擇的范圍離不開人的認知因素和社會因素。語境關系順應是指語言使用過程中的語言選擇必須與語境順應,即語言賦予使用者從可供選擇的項目里做出靈活的變通,因此,語境順應性是語言使用的核心。這里的語境包括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前者指說話者和聽話者在一個言語行為中的語言選擇,后者則是上下文。為達到語境順應,語言使用者必須妥善且合理地做出選擇,從而滿足交際需要。詳細地說,交際語境包括處于中心地位的語言使用者,控制語言是否得體的心理世界,還有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相關因素。如例3:《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初入賈府,恰逢王熙鳳第一次出場,道:“天下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很顯然,王熙鳳用“天天”“一時不忘”這樣的夸張句式表達賈母對這個外孫女的牽掛和念想,因為即使有千思萬念,也不可能達到茶不思飯不想的境界,但王熙鳳如此說話的目的,從她的心理世界交際角度分析,就是為了討好賈母和王夫人,以哄她們開心。
關于夸張語行為在言語交際中的語境順應過程,我們可通過更多的例子加以理解和掌握。如例4:“I’m as quiet as an ant pissing on the cotton.”該句要表達的意思是:我發出的聲音還不如螞蟻在棉花上撒尿的聲音大。如果單從句子的字面意義考慮,我們無法得知其中的緣由,若把它置身于語境中,就可猜出是說話者采用夸張的語式表達反映出他極力證明自己確實沒有發出一點聲音的客觀事實,這是語言使用者對物理世界做出的語境順應。又如例5:“I mean I have not been there that long,but I have already heard tons of stories about you and women.”這一夸張句要表達的意思是:我雖然到那里的時間不長,可是關于你的風流韻事卻聽到不少。此句中說話人為了表達自己對對方生活作風的成見而運用了如上夸張句“tons of”的表達,順應論交際雙方的心理世界,把個人的批評情緒展現無遺。再如例6:“I agree with you 110%,Mrs.Harper.”百分比的上限是100%,而此處用了110%,多出客觀事實的10%,這個夸大用法實際上是對作者態度的一種強化,考慮當時的語境,作者是強烈同意支持聽話人的。
四、結語
Verschueren的語境順應論為當前熱門的語境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本文以夸張語的使用為例,以該理論為指導談了其中的語用意義。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夸張句出現在語言交際中是合理常見的,但并不意味著語言使用可以不顧事實,夸夸其談,濫用夸張語式。因為人們在語言使用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語境的制約,在某種程度上逼迫語言使用者做出選擇,所以需要把握好自我的中心地位,并有效合理地與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等相關因素做一順應,這樣才能最終達到和諧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林易.基于語境順應理論的言語交際分析.四川師范大學,2010.
[2]宋志平.選擇與順應東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2007.
[3]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