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德國著名語言學家洪堡指出,語言反映的是各個語言群體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語言中的詞語表達的是這個群體世界內的一個固定含義。①也就是說,“不同民族的語言對同一事物的思維認識幾乎都是一致的,但是各個民族對同一事物的表達卻很可能各有不同——無論是在詞匯、語法還是語義、語用上,不同民族的語言都具有各自的特點。而不同語言間的差異其實就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②
2.熟語與文化
由此可見,語言是一面反映各族人民文化的鏡子,而語言中的某些特殊語言現象則更能反映各民族豐富的文化傳統。其中就包括熟語這一典型的語言形式。熟語是指“語言中定型的詞組或句子,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形式。包括慣用語、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等”。③
作為形象生動的語言形式,熟語具有以下兩個特征:①熟語是經過加工提煉且已定型的語言形式。我們平時使用的熟語大都是已被全社會接受理解的,所以在使用過程中不能對其進行隨意改動。②熟語的形式比較靈活,既可以是詞組,又可以是句子。
熟語在外語的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一直都是難點,因為要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熟語并非易事,它受到包括民族、歷史、社會、生活,以及語言習慣等各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在德語中,“熟語”一詞對應的詞是“Redensart”,主要包括慣用語、諺語和格言。本文將就動物熟語這一典型的熟語類別分析它反映出的中德文化差異。
3.中德動物熟語對比及其文化差異
在德語和漢語中,都有大量以動物作喻的熟語。可是由于中德兩種文化觀察動物的角度并非完全一致,關注的重點也不盡相同,因此這些動物熟語也有較大的差別。本文擬通過比較幾種出現頻率較高且比較典型的動物(狗、馬、羊等)的熟語,找出這兩個民族在文化及思考方式上的差異。
3.1有關狗的熟語對比及其文化差異
狗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動物。在中國,狗經常用來看家護院。雖然狗有時會被作為忠實的象征,但在漢文化中形象很差,是低賤、不知廉恥和阿諛奉承的象征。漢語熟語中有“狗腿子”、“狐群狗黨”、“雞鳴狗o6W8ZBj8vQniNF4+XxWyUg==盜”、“鼠竊狗偷”、“狼心狗肺”、“狗頭軍師”、“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狗血噴頭”、“狗膽包天”、“狗不理”等,全都具有負面色彩。
而在德語中,狗也具有卑賤狡猾的貶義。例如:“sich wie ein geprügelter Hund davonschleichen”(夾著尾巴灰溜溜地逃走);“jn.wie einen Hund behandeln”(虐待或很卑劣的對待某人);“ein krummer Hund”(骯臟卑賤的人)。以上這些例子均為貶義,與漢語有所不同的是,在德語中有許多關于狗的比較中性的熟語。例如:“da liegt der Hund begraben”(這是真正的癥結所在④);“müde wie ein Hund sein”(筋疲力盡);“frieren wie ein junger Hund”(感到特別冷⑤);“bekannt sein wie ein bunter Hund”(盡人皆知,大家都很熟悉⑥);“wenn die Hunde mit dem Schwanz bellen”(某事絕不會發生,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⑦)。這與德國人將狗長期作為家庭寵物,視狗為人類的親密伙伴有很大的關系。除此之外,德語中的狗還可以表示貧困潦倒的意思,例如:“auf dem Hund sein”(極其窮困,處于困境);“jn.auf den Hund bringen”(使某人破產、墮落)。
3.2有關馬的熟語對比及其文化差異
馬在兩國語言中出現的頻率也比較高。在漢語中,馬被看作精神、活力的象征。有關馬的熟語除了少數如“拍馬屁”是貶義的,大多數都是褒義的,例如:“養馬比君子”、“馬有龍性”、“龍馬精神”、“馬到功成”、“快馬加鞭”、“千里馬遇到伯樂”等。這些熟語都強調了馬的精神,賦予了它高尚的人格和一種氣宇軒昂的形象,從一定層面反映出漢民族對馬的特殊喜愛。
在德語中,有關馬的熟語則主要強調的是馬的力量。例如:“jn.bringen keine zehn Pferde dorthin”(十匹馬都休想把他拉走,他絕不會去那里);“das h?覿lt kein Pferd aus”(誰也忍受不了,連壯馬都吃不消);“ein sanftes Wort zieht mehr als vier Pferde”(一句溫柔的話語勝過四匹馬的力量)。另外,“das Pferd kennt seine Staerke nicht”(馬認識不到自己的力量),又利用了馬的愚蠢的含義。而理解“Trojanisches Pferd”(特洛伊木馬,意指帶來災難的禮物)則必須與歐洲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緊密結合起來。
3.3有關羊的熟語對比及其文化差異
在漢語中,一方面,羊被看作財富的象征,表示好的事物。這與遠古時代羊曾經充當貨幣等價物并且是比較常見的祭祀物有很大的關系。例如:“順手牽羊”(順手拿走別人的東西,喻偷竊)、“爭雞失羊”(喻貪小失大)、“愛禮存羊”(因愛惜古禮而保存所需的祭羊,喻為維護根本而保存有關禮節)、“掛羊頭賣狗肉”(喻以好的名義作招牌,實際上兜售低劣的貨色⑧)。另一方面,羊代表著力量的弱小,“惡虎撲羊”、“虎入羊群”“羊如虎口”等在這方面均有體現。
總體來講,漢語中絕大部分有關羊的熟語都利用了羊的形象的褒義成分,并且使用時只泛泛地使用“羊”這一個詞,沒有過多細分;而德語中一個很明顯的不同是,有關羊的熟語表達可以區分為多個詞語。
①“Bock”表示公羊、山羊,使用時多突出了它的執拗和破壞性,常用貶義。如:“steif/stur/stinken wie ein Bock”(十分固執);“den Bock zum Gaertner machen”(讓羊去看守菜園,喻用人不當);“einen Bock schiessen”(犯大錯⑨)。②“Schaf”表示綿羊,通過前面加上形容詞表達的意義十分迥異。如用來表示某人有耐心、好心腸——“ein geduldiges/gutmütiges Schaf”;表示性格怪異——“das schwarze scharf der Familie”(家庭中不合群的怪人);“ein r?覿udiges Schaf”(害群之馬、敗類)。另外,由此派生出的“Sch?覿fchen”(小綿羊)還可表示利益、財產的意思——“seine Schaefchen ins trockene bringen/im trockenen haben”(犧牲他人的利益以確保他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③“Lamm”表示羔羊,強調它的純潔、溫順和馴服。熟語中“羊”的使用常與基督教相聯系,表現出德語的基督教文化背景。如:“Lamm Gottes”(基督教指上帝的羔羊——耶穌);“sich wie ein Lamm zur Schlachtbank fuehren lassen”(任人宰割,逆來順受);“sanft wie ein Lamm”(像羔羊一樣溫順);“verirrtes Lamm”(迷途羔羊)。
可見,德語熟語對羊區分得很細,這是因為日耳曼民族長期處于游牧社會,牧羊是他們極其重要的生活保障。在中國這個農業大國,養羊是人們從事的一個副業。因此,這些熟語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作為游牧民族的日耳曼民族與羊的關系的緊密程度遠遠超過了農耕為主的漢族。
3.4其他動物熟語對比
在漢德語言中,使用差異比較大的還有以下幾種動物。在這里只作簡單介紹。
例如:龍在漢語中代表皇權,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絕對的褒義象征——“真龍天子”、“望子成龍”、“臥虎藏龍”、“乘龍快婿”等。德語中的“Drache”完全是邪惡的象征,是一種殘害人類的動物,在神話傳說里往往被上古英雄殺死,借用到生活中,如“eine wahre Drache zu Hause”,表示“家里的潑婦、母老虎”。
喜鵲也很典型。通過漢語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在漢民族眼里是報喜和帶來幸福的鳥,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鵲笑鳩舞”(喜慶的祝詞)、“魏鵲無枝”(表示賢才無所依靠)。而“Elster”在德語中完全沒有褒義——“eine diebische Elster”比喻賊或手腳不干凈的人,來源于喜鵲喜歡把閃光的東西往自己窩里叼的習慣;“geschw?覿tzig wie eine Elster”是形容碎嘴子、喜歡饒舌的人。
另外,德語中的“Schwein haben”表示幸運,這是令許多中國人不解的。這源于過去比賽的最后一名會得到一頭豬作為獎勵,意味著撿到了好東西。在德語中沒有與虎相關的熟語,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歐洲大陸不適合老虎生存。因而有一個熟語“sich in die H?觟hle des L?觟wen wagen”,雖形式不同,卻頗具有漢語的闖“虎穴龍潭”的意味。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漢德幾種動物熟語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是與該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關的。不同文化的差異造成了各個語言豐富多彩的個性。這種個性表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共存于人類生存空間的動物,不同的文化群體對其理解也都各不相同。因此當人們將這種理解的差異應用到生活化幽默化的詞匯中時,如動物熟語,就會很明顯地反映出該文化群體或者該民族的文化特點。文中的分析就證明了這一點,中德動物熟語的異同反映出了人類對動物認識的共性,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這兩種文化在民族歷史、生活傳統、生存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個性。由于篇幅和我的水平有限,本文僅就比較簡單的動物熟語進行了對比分析,有關兩國文化差異的闡述還不夠深入,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斧正。我希望,本文能夠加強讀者對兩國語言的敏感性,能從更深層面理解兩國的文化差異。
注釋:
①Hoffman,Ludger(Hrsg.).Sprachwissenschaft Eine Reader,2.Auflage,Berlin,2000.S.11
?、贖offman,Ludger(Hrsg.).Sprachwissenschaft Eine Reader,2.Auflage,Berlin,2000.S.11
③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第七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246.
?、茉诘聡拿耖g故事中,狗經常是蹲在土坑里看護財寶,發現了狗就等于發現了所要尋找的東西。
?、菰从谛」烦錾鷷r渾身哆嗦的樣子。
?、抟驗榻^大多數狗是單色的,花狗很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
?、咴庵腹酚梦舶蛠斫校椭形牡摹肮u下蛋,母雞打鳴”有異曲同工之處。
?、噙@個熟語運用對比的手法再次充分反映出狗的低劣形象。
?、嵩从谠谏鋼舯荣愔?,最差的射手會得到一只羊作為安慰,而羊因其難聞的氣味是人們最不愿意接受的獎品。
參考文獻:
?。郏保軭offman,Ludger (Hrsg.) Sprachwissenschaft Eine Reader.2.Auflage.Berlin,2000.
?。?]R.克林斯曼.Deutsch-Chinesisches Sprichwoerterlexikon.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0.
?。?]Inese inkure:Eine kontrastive Analyse von Tierphraseologismen im Deutschen und im Lettischen.In:http://www.ceeol.com/aspx/getdocument.aspx?logid=5&id=3328E513-07D2-496A-8EE0-264FCC1E20A0.2009.10.11.
?。?]陳忱,朱建華.中德熟語中動物象征意義的比較.上海:德國研究,(2004),VOL19,4:68-72.
[5]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第七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
?。?]鄭華漢.Lexikon deutscher Redensarten.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
?。?]鄭華漢等.德語慣用語雙解詞典.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