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在德育滲透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語文教材中的道德“兩難情境”更為德育滲透搭建了橋梁。在語文課堂上,如果我們恰當地利用道德“兩難情境”進行討論,給學生提供分析和評估自己道德觀點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我羅列了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道德“兩難情境”,對其進行分析和歸類,并根據實踐提出了道德“兩難情境”中德育滲透的策略。
一、語文教材中蘊含道德“兩難情境”的課文。
第一冊:《小熊住山洞》
第三冊:《清澈的湖水》
第五冊:《我不能失信》
第六冊:《檢閱》、《她是我的朋友》、《一面五星紅旗》
第八冊:《中彩那天》、《尊嚴》、《萬年牢》
第九冊:《釣魚的啟示》、《牧笛》
二、德育內容的分析和歸類。
1.保護環境,講究衛生。
《小熊住山洞》講的是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想造一間木房子,可走進森林,他們猶豫了,該不該砍掉美麗的大樹造房子呢?一年又一年,他們還是選擇住在山洞里。文章最后用動物們給小熊一家獻花告訴大家:小熊一家做得對,值得敬佩、贊揚。孩子們也懂得要愛護樹木,保護環境。《清澈的湖水》中的小潔外出春游,很想把手中的面包紙扔進湖里,這也是很貼近低段小學生的一個實際問題。通過對課文中兩難情境的辨析,孩子們體會到講究衛生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
2.熱愛祖國,心系祖國。
《一面五星紅旗》一名中國留學生,在一次漂流活動中發生了事故,在又冷又餓的處境下,面包店的老板要求用食物換留學生的五星紅旗,留學生該怎么做呢?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他拒絕了這樣的要求。無獨有偶,《木笛》中的主人公寧可失去考試的機會,也拒絕在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演奏歡快的曲子。
3.關心他人,尊重他人。
《檢閱》在國慶游行檢閱時,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們很矛盾,不知道該不該讓拄拐的博萊克參加檢閱,他們又想使自己的檢閱隊伍整齊劃一,又不想傷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萊克。最后,他們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隊伍的第一排。《尊嚴》中的哈默寧可挨餓也不白吃人家的東西,杰克遜大叔很尊重他的決定,后來把他留在家里干活。這件事讓我們體會到,尊重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4.遵守諾言,誠實守信。
《我不能失信》中的小宋慶齡約定周六到小珍家去教她折花籃,可爸爸媽媽想帶她出去,她該怎么選擇呢?《釣魚的啟示》。課文講了“我”小時候一次釣魚的經歷。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著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以距捕撈開放還有兩小時為由,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我”猶豫了。《中彩那天》中的父親中彩得到了一輛車,但是這是他幫庫伯買的彩票中的,他遇到了一個道德難題,該不該把車還給庫伯先生呢?在主人公作出正確的選擇時,同學們也受到了一次誠信教育。
三、德育滲透的策略
如何將誠信、愛國、關心和尊重他人這些價值觀念融入我們的課堂,使“兩難情境”中的德育不留痕跡,又發揮最大功效呢?我的策略如下。
1.在剖析詞句中滲透德育。
如《檢閱》一文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把目光聚焦到“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這兩句話。
師:“這個小伙子”指的是誰?
生:博萊克。
師:他“棒”在什么地方呢?請你從課文中找出理由,并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想法。
生1:課文中說他的神情是那么專注,“肯定忘記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隊保持一致,目視右方,睜著大眼睛望著檢閱臺”,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兒童隊員的游行隊伍,他的自尊、自強,使人們不由得發出了“這個小伙子真棒”的感慨。
生2:博萊克并不因為自己是個拄拐的少年而感到自卑,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自信的、對生活充滿熱愛之情的孩子,所以大家說:這個小伙子真棒!
師:“這些小伙子”指的又是誰呢?
生:就是指波蘭一所學校的所有兒童隊員們。
師:為什么說他們很棒呢?你是怎么認為的?
生1:他們大膽地讓拄拐的博萊克站在第一排,一點不歧視他。
生2:雖然他們起先很猶豫,怕拄拐的博萊克影響兒童隊員游行隊伍的整體形象,但是最后他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讓每個人都擁有他們應得的權利。因此,獲得了“這些孩子們真棒”的贊揚。
生3:兒童隊員們美好善良的心靈。
生4:兒童隊員們關愛殘疾人,尊重博萊克,的確非常棒!
在關鍵詞句的剖析品味中,學生也經歷了一次成長的過程,在學生心中“關心、愛護殘疾人”不再是口號式宣言,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愛,有了理解,才能有愛,有了愛,才能升華為尊重。
2.在人物形象分析中滲透德育。
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中的阮恒,一個10歲的男孩,用自己的鮮血來挽救小姑娘的生命,關鍵是他一直認為獻血后自己就會死去,而他寧愿用自己的死去換取朋友的生。這個稚嫩而又讓我們肅然起敬的人物形象,使我們充分感受到“朋友”這兩個字的含義。為了感受這一形象,我們聚焦阮恒獻血前的動作、表情,感受他的害怕、猶豫、擔心。當阮恒的血靜靜地流入了小女孩的身體時,阮恒從“啜泣”發展到“嗚咽”、“抽泣”、“哭泣”,因為他以為自己快要死了,但自始至終他一直在努力掩飾自己的害怕和痛苦,還盡量控制自己不哭,真是個英雄,一個真正的小男子漢。他可以不惜自己的一切,用生命換取真情。此情此景,讓我們全班的同學感動。
3.在引導辯論中滲透德育。
《釣魚的啟示》中我們就“該不該把魚放回湖里去”這個“兩難情景”展開了辯論:(已作整理)
反方觀點:相信釣過魚的人都知道,魚兒上鉤是一件多么令人興奮的事情,更何況是一條從未見過的大大的漂亮的鱸魚。面對父親冷峻的神情,小男孩眼淚汪汪,他可憐巴巴地哀求父親,這樣的情景誰都會同情的。況且距離捕撈開放時間僅僅兩個小時,根本不會對生態造成本質的破壞,所以我們認為應該人性化一點,把魚帶回家。
正方觀點:魚必須放回去!課文說:“我再沒有釣到過像34年前那樣大的魚。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的抉擇的時候,我都會想起34年前的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如果沒有小時候的嚴格要求,當“我”面對種種誘惑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會違反原則。正因為34年前那個夜晚,父親以他無可爭辯的原則性教育了“我”,“我”才能在成長的過程中抵御住種種誘惑。同學們,孟德斯鳩說過:“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在課堂中運用了這樣的辯論方式,讓學生融入辯論的情境中,在辯論中體驗、感悟與內化,真正做到潤物無聲,春風化雨。
4.在指導朗讀中滲透德育。
《木笛》一文用凄美的文字描述朱丹如泣如訴的笛聲,我設計了多個層次的朗讀,喚起對南京大屠殺刻骨銘心的痛楚,增強不忘歷史的民族責任感。
第一步找出描寫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樂曲的語句;第二步將描寫笛聲的語段讀薄,將它讀成幾個詞語,你認為哪些詞語最能體現這一段木笛聲;第三步把笛聲讀后,說說你仿佛聽到了怎樣的笛聲?第四步配樂朗讀,邊讀變想象心中的畫面。層層深入的朗讀一步一步地走進孩子的內心,對侵略者的憤恨,對南京遇難同胞的同情,對朱丹這種梅花精神的感動,就像笛聲一樣飄蕩在每一個人的心里。
5.在課堂小練筆中滲透德育。
在《中彩那天》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練筆:
師:孩子們,父親夢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輛屬于自己的汽車。他買的兩張彩票里有一張中彩,恰恰是一輛奔馳牌汽車,而那張中彩的彩票又是父親幫庫伯先生捎的那一張,并作了記號。父親曾經試圖擦去記號,留下這輛車,他當時是多么矛盾、困惑、為難哪!父親自己一個人待在屋里,看著兩張彩票,他表情、動作怎么樣?心里又是怎樣想的?大家試著用“父親想?搖 ?搖,但?搖?搖”這樣的句式寫一寫。
(學生寫)
生1:父親自己一個人呆在屋子里,看著兩張彩票,只見他神情嚴肅,沒有一點高興勁,父親想擦去那個記號車就是自己的了,但另一個聲音又在他耳邊響起: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他心中就像放了一塊石頭。他的手不停地顫抖著。
生2:父親一人待在屋子里,看著兩張彩票,他左右為難,他想用橡皮擦掉眼前這個晃眼的記號,但庫伯信任的眼神出現在他的面前,他的手怎么也提不起來。
師:面對這個難題,父親最終選擇了還車。但父親失去了這輛夢寐以求的車,卻得到了什么呢?
生1:他得到了朋友們的信任。
生2:他得到了庫伯先生對他的稱贊。
生3:他得到了家人對他的尊重。
師:這正如母親所說——
生:“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
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孩子們在用自己的筆尖寫下矛盾的心理后,也做出了道德的抉擇。
當然,這樣的滲透是否能讓學生真正建構起新的道德認知,或者學生在做出正確的選擇時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和思考,我們又是否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這些問題值得我繼續研究和跟進。
參考文獻:
[1]馬玉梅.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中華少年,2012,(1)(上).
[2]陸國慶.淺議語文德育的途徑開發[J].現代語文,2011,(10).
[3]韓向東,張景業.語文德育的四大誤區[J].語文學刊,2001,(2).
[4]董磊.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芻議[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7).
[5][美]埃根·考查克.教育心理學課堂之窗(第6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