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明確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源泉。他確立了“生活本源論”的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語文教育與生活的本質關系。語文教育必須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服務生活。語文生活實踐是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那么語文課外作業就是在“語文課堂教學”和“語文生活事件”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因此,語文課外作業設計恰當對語文教育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
然而,由于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影響,當前的語文課外作業的設計存在著偏差和誤區,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主要表現在:受教材內容的束縛;受教師主觀判斷的制約;受考試指揮棒的誤導。那么怎樣才能糾正這些偏差,走出誤區呢?我針對以上三種傾向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語文課外作業設計的誤區
1.重應試訓練,輕語言積累、語言實踐、語感培養。
眼下書店里應試的練習卷品種繁多。這些語文練習卷對學生鞏固教學內容、提高語言的積累與理解、分析、綜合能力有一定作用。但只通過多做練習卷這一個途徑提高語文水平卻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少學生課外練習卷做了不少,但往往“求甚解,不好讀書”。他們閱讀量少,識字量、詞匯量少,錯別字、病句多,知識面窄,文化積淀太淺。缺少閱讀,對語文教學來說是釜底抽薪,對學習掌握語文這一交際工具來說是致命一擊,不利于語言積累、語言實踐與語感培養,不利于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2.重考試分數,輕學生的感受與承受能力。
為了提高考試分數,“題海戰術”在現階段仍舊是許多老師應試的常規手段。語文教師往往布置大量課外練習卷與數、理、化、外語等其他學科相抗衡,使學生不堪重負。不少學生缺乏睡眠,身體素質與視力下降,語文課外作業過多也有部分責任。過多的機械操練,使本來充滿人性之美的語言文字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逐漸喪失,何談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素養的提高?師生雙方都辛辛苦苦,卻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值得深思。
二、語文課外作業設計的糾正
1.作業的設計應以教材內容為點,以學生體驗生活為面。
不少教師在課外作業的設計上,受到教材內容的嚴重束縛,作業設計只是單純地圍繞一篇課文本身“做文章”,每一項作業都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環環相扣,強調死記硬背和機械重復,將課外作業視為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置學生的情感、自主、創新于不顧。
語文是一門最具開放性、最容易與生活發生聯系的學科。語文中處處有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課外作業的設計應把著眼點放在把學生的眼光引向生活、引向社會、拓寬視野上。教師應通過鉆研教材,理解編者意圖,設計出既立足于教材,又能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的課外作業。如:學習“關注科學”單元的課文時,可設計一個“告訴你一個科技信息”的作業,讓學生通過上網、去圖書館查資料,看電視新聞等找到答案;學習“民俗風情”單元時,可設計“假如我是導游”的作業;學習“人物風采”單元時,可設計“模擬人物采訪”的作業;學習“古文詩詞”單元時,可設計“以畫配詩”的作業等。讓學生通過一次次的課外作業,在生活中快樂地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生活的快樂,進而提高語文素質,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2.變“以教師個人主觀設計作業”為“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研發作業”。
傳統教育模式下課外作業的設計,一般是由教師憑個人的主觀判斷,在備課時早已設計好的。學生完全服從教師,從不參與課外作業的設計,只是被動地完成。實踐證明這種效果并不好,往往事倍功半。因為學生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其興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千差萬別。面對“統一”的作業,有的喜歡,有的反感;有的認為太淺,有的認為太深。那么,打破這種以教師個人主觀設計作業的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研發作業,就能避免上述不良傾向。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必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課外作業靈活要求,由學生享有一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針對學生能力的差異,在作業內容和量的設計上,可設計多個能力層次的作業,由學生自己選擇。針對學生的性格、興趣差異,在作業的形式上,可設計口頭、書面、生活實踐等多樣的作業形式,由學生自由選擇。
3.變“題海戰術”為積累知識,培養能力,不受“應試”誤導。
學習語文,應對考試,做題、解題固然需要,但要想真正提高語文素養,在考試中取得佳績,更需要注重平時的知識積累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話最能形象地說明積累對提高語文成績的重要性。知識的積累與語文能力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只有積累的知識多了,聽說讀寫的能力才會有所提高。
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必須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語文能力的培養,而不要用“題海”戰術。要善于將學生的精力引向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上。
總之,語文教師必須立足于語文學科特點,利用新的課程理念,重新定位課外作業的設計思想,使課外作業成為學生進行語文生活實踐的園地,而不應成為學生的負擔,還給學生一個自由廣闊的學習和生活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