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而在我們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師提問不停,學生應接不暇,課堂上根本沒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更談不上什么情感體驗了,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只能是教學研討會上的一嘴空談。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真正達成新課標提出的加強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一目標呢?我以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實施。
一、引導學生課前預讀,使學生對新課的字詞、脈絡有一個初步的感受。
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看,每一課的學習都必須建立在學生的預讀基礎之上,如果要讓學生對課文有情感體驗的話就更需要學生課前預讀,以對新課字詞、脈絡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了減少學生閱讀的盲目性,尤其是使中、后等生預讀有方,我多引導學生按這四步去初步體驗新課:(1)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并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生字新詞在課文中的意思或含義;(2)嘗試概括課文主要內容;(3)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理解,理清課文脈絡;(4)結合課文內容嘗試回答課后思考題,并在預讀本上記下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二、引導學生課中“四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及其特色有一個個性化的體驗。
新課程標準還指出,學生的閱讀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化的閱讀過程,應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閱讀中有自己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為此,我多在課堂中通過以下四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多層次、多角度體驗課文內容及其特色。如在教學《社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引導學生細讀。讓學生在圈劃批注之中對課文概要內容有一個閱讀理解的過程。在學生匯報交流《社戲》預讀情況后,我再讓學生細讀課文,并要求在細讀過程中圈劃批注。“圈劃”出課文中的重點句子、關鍵詞語、佳詞妙句等;“批注”出自己對課文詞句的理解、事情的歸納、產(chǎn)生的問題及評價等,以便學習交流。如在這課“圈劃”情況交流中,有學生認為:寫平橋村的語言十分精煉,雖然只有一句話,但表達內容很豐富。第一,寫清了它的位置:離海邊不遠,臨河;第二,交代了環(huán)境:極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戶不滿三十家;第四,點明了平橋村人民的生活情況: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說明多是勞動人民。在“批注”中,有學生概括出了作者寫的七件事:(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2)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3)看社戲前的波折;(4)夜航看社戲途中;(5)趙莊看社戲;(6)看社戲后歸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還有學生認為課文詳略得當:詳寫第3—5自然段,略寫第1、2、4、7自然段,從而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個性化的理解。
(二)引導學生“角色”閱讀。讓學生對課文描寫的情境有一個身臨其境的感受。為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如臨其境的感受,我便讓學生扮演課文里的角色,使學生置身于課文的情境之中,進行理解與體驗。我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體驗后即讓學生分角色來朗讀課文,同學們興趣盎然,個個爭著“角色”朗讀。為使每位學生都有“角色”閱讀的體驗,我順勢提出“角色”競選條件,誰能最準確地表達出人物情感特點誰就可以入選。為能入圍,學生又是讀,又是寫,又是捉摸角色的語氣,有的還讓同桌聽、評。最后在競選獲勝的同學的朗讀中我們仿佛能感受到雙喜膽大心細、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反應機敏的特點;感受到阿發(fā)純潔、無私、憨厚之性格;感受到“六一公公”的為人寬厚、淳樸、熱情、好客……
(三)引導學生“換位”閱讀。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賞析課文,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換位”閱讀其實就是進一步的“角色”閱讀,教師可根據(jù)不同的學習情境和要求,讓學生模仿教師講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或向同學提出問題,這樣不但能多角度體驗課文內容,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如在本課的“換位”閱讀中,一位同學模仿老師“分析”課文層次后,直接提問同學:《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呢?并要求大家分組討論。討論后各組發(fā)言也相當踴躍,同學們多認為課文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以為是“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后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反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社戲》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nóng)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頌農(nóng)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和聰明才干。
(四)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在課文的寫作特色品味之中感受寫作的藝術魅力。對于課文的寫作特色的體會,不能只滿足于公式化的概括,而要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容來品味寫作的藝術之美感,這樣才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如在本課寫作特色的品讀中,有學生認為這課自然景物描寫得好,讓人感受到鄉(xiāng)村景象的自然美,我就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朦朧在水氣里的月色”、“碧綠”的豆麥、“淡黑”的遠山、“白色”的航船等寫景句;還有同學認為在事情的敘述中讓人感受到了情感美,我又讓學生歸納出了平橋村鄉(xiāng)親特許小朋友來伴“我”釣蝦、游戲,大家想法找船讓我去看社戲,去時又是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為“我”找豆?jié){、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等洋溢著愛的溫情的場景,從而使學生在寫作特色品味之中感受到文中無處不蘊含著對平橋村的熱愛和對平橋村的鄉(xiāng)親們的贊美與感激之情。
三、引導學生課后寫作,讓學生在多角度的描寫中能對課文主題有一個深刻的體會。
怎樣讓學生對課文主題及其特色有更深入的體驗,并能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和讀寫能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呢?我每課結束后都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容,多角度寫作與體會。如教學《背影》一課的尾聲,為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朱自清父親的父愛之情,我當堂讓學生換一個角度來描寫,即讓學生從正面來描寫朱自清父親穿過鐵道、爬月臺的情景,學生想象出了父親兩腳在向上縮時,“眼睛瞪得大大的,嘴緊閉,屏住氣,汗珠在寒風中不斷往下流,幾經(jīng)努力終于爬上了月臺”那吃力的樣兒;課文結束后讓學生通過描寫自己的父親來進一步感受朱自清父親偉大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父愛如山的真正內涵,從而使學生更加敬愛自己和天下所有的父親,好好學習回報父親,未來孝敬父親,報答父親,將來做個好父親(母親),讓中華民族偉大的父愛精神一代一代地承傳與發(fā)揚光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