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比較薄弱的環節。小學生的寫作水平普遍較低,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師本人的寫作水平不高,缺乏寫作實踐的訓練,缺少對寫作的實際體會與理解,沒有一套合理科學的作文訓練體系。因此在作文評改中難以給學生具體而切實的指導,也不容易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導致小學生作文水平普通較低。鑒于此,語文教師有必要調整工作思路,在作文教學中找出一條新的出路。
1.在平時語文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和閱讀能力的培養。
觀察與閱讀是寫作實踐必需的兩種重要的基本能力,又是學生作文材料來源的兩條渠道。觀察是直接從客觀事物中獲取第一手材料;閱讀則是間接地從客觀事物及資料中獲取第二手材料,兩者的主要目的就是解決材料來源問題,觀察和閱讀都是強調眼腦并用,做有心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觀察能力是人的一種特殊的知覺活動,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幫助學生獲取寫作材料,發現有關事物的個性特征。學生在作文中說明、描述客觀事物,表現事物的形態,性狀、特征都需要以觀察為基礎。老舍先生說:“要想把小說劇本寫好要先從練習寫一個完完整整的人,一件完完整整的事做起,你要仔細觀察身旁的老王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點,隨時注意、隨時記錄下來。”
閱讀是借助視覺感官,通過思考來理解文字、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和意義的一種智力活動,古人把看(閱)和讀分開來說,認為看要廣,讀要精。夏丏尊、葉圣陶曾在他們的合著中強調,一般讀物主要是“閱”,語文主要是“讀”。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相輔相成,閱讀重在理解和吸收,為學生提供作文材料和表達技巧的借鑒;作文反過來也可促進閱讀能力的發展。深入生活,是廣泛收集材料的主要途徑;閱讀也是攝取材料的重要途徑,它對寫作有著積累知識,儲備材料,提高修養,借鑒技法等積極的影響。
2.克服傳統作文教學的單一性,使作文訓練多樣、有趣。
對于傳統、陳舊的作文題和單一的訓練方法,學生感到厭倦,缺乏寫作的動力和表達的熱情。這樣勢必影響作文教學,久而久之就會束縛學生作文時的思維,限制選材范圍,布局謀篇將被“模式化”、“程式化”,給人雷同感,沒有生氣。為此,我在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時力求形式多樣。“多樣性”可以體現在訓練題材的多樣,訓練內容的多樣、訓練時機的多樣、訓練途徑的多樣。
激發寫作興趣是優化課堂作文教學,提高作文教學實效的必由之路。各種各樣的訓練方式,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打開寫作的思路,積極促進作文訓練內容的落實。作文訓練的方式有:①每日一寫。每日至少寫300字的日記。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課外所讀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錄下來。②每課一講。每節課課前三分鐘演講。每日一讀。每天讀1000字左右的文章。這一階段主要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訓練,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③每周一練。每周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對作文進行一次自改、互改、集體改。④寫周記。按專題要求寫周記,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寫片段,這樣可以使專題訓練的訓練量得到保障。⑤手抄報。每周找五名同學完成一期手抄報,要求設計版面,有圖有文有摘抄,有班內投稿,有本周國內外重大事件。既鍛煉了學生設計、畫圖、書寫、信息整理的能力,又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寫作水平。
3.作文的批改盡量面批,切實指導。
小學生寫作文,其主要目的在于練習,而非進行文學創作。因而教師的批改應重在指導,而非鑒賞。既然是指導,那么面對面的交流就來得更為自然,更為有效。葉圣陶先生在《作文的練習——跟北師大女附中語文教師講話的提綱》中有這樣一段論述:“教師獨改,不如與學生共改,為效更大。假定學生自己已認真檢查過,修改過,而猶有不合處,是必出于疏忽。師生共改,老師即宜注意引起他們自覺其疏忽。彼覺其疏忽,且能自知如何改,當然讓彼自改為最妙。待教師指出某處有疏忽,而彼尚不自覺,其時必甚感困惑,于此而為之改,必較發還改本去看印入更深。此法為師生共思考,共找適當的語言,效果肯定是好的。”這是葉老對“面批”的具體闡述,其方法,其意義,盡在其中。
學生完成一篇習作,在經過教師指導,擬就草稿,評議修改等步驟后,交給老師的定稿應該說是“學生自己已認真檢查過,修改過”的了。作文中如還存在一些語句不通,用詞不當,條理不清的問題,那就正如葉老所說,要么是疏忽了;要么是能力不及沒能覺察到。疏忽之處,教師提醒一句便行,不需越俎代庖。能力不及之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可以點撥講解,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遠比教師將自己的見解直接寫到紙上更為有效。
面批的效果無疑是好的,但其工作量巨大,在現實教學中不可能完全做到。葉老也說“所惜不能普遍做”,同時又提出“總望設法能適當地做。”這就提示我們在作文批改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將多種批改方式相結合。一次習作,面批數本,一個學期總能給每個學生一次面批的機會了。其實,面批并不重在修改完一篇習作,而重在使學生從中獲得修改文章的方法,學到遣詞造句的本領。
4.在閱讀課,融入寫法指導。
編排到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學生寫作的良好范本。所以要求教師在閱讀課教學時應做到以下兩點:①使學生吸收規范的語言。引導學生感受品味語言的規范性、生動性,使學生將詞句讀懂,朗讀全文,背誦好段。讀中感悟,注重積累。②使學生學習文章寫法。要引導學生從作者如何觀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構思、遣詞造句等方面學習文章的寫法。
5.精心做好作文課前準備。
5.1學生方面的準備。布置學生做好課前的觀察和積累。我校要求三至六年級學生每周寫三篇日記和兩篇摘記。布置學生積極閱讀課外書籍,做好語言的積累與鋪墊,每周三下午第三節課為專用讀書時間。每周安排一個班級三次展示,每次一人,做操前朗誦自己的優秀日記或讀書心得,各班展板設立專欄,每周進行更換。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要求教師在上作文課前幾天,把作文的題目或范圍告訴學生,布置學生觀察、調查、采訪,利用多種渠道廣泛收集相關資料,為寫好作文奠定基礎。
5.2教師方面的準備。課前要精心備課,吃透習作的要求。我校每兩周進行一次作文教學集體備課,每次選定一個內容,進行集中討論,說重點、難點,教學的方法措施。要求教師必須寫下水文,因為有時教師對寫作理論講得再多,學生還是覺得無從下手,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準備好范文,引導學生借鑒范文學會模仿,在模仿中學會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