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理論課,也是一門極具應用活力的學科。它所提供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理論知識不僅是學生學習后繼課程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但目前,在脫產大專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情況下,隨著學院對專業培養計劃的不斷調整和更新,高等數學課程的有效教學時數變得越來越少。那么如何利用較少的有效教學時數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以后更好地為專業學習服務?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針對這種現況,從“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出發,堅持加強素質教育,強化高等道德的方針,從分析脫產大專教育的現狀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結合自己實際從教的經驗,從備課和上課兩個環節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學生實情分析
脫產大專學生來自不同層次的高中和高等中專,很多學生都是因為英語和數學兩門課程,沒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學校,大部分學生在高中就放棄了對數學的學習,而來自高等中專的學生,絕大部分根本就沒有學數學,所以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比較薄弱,且參差不齊,有的甚至還停留在初中水平,且普遍對數學興趣不大,不知學了有沒有用。我對所教的五個機電班和一個數控班做了初步的調查,有一部分學生高考成績只有幾分,而及格人數寥寥無幾,在調查的這幾個班級中,一個班中三十分以上所占比例高的為52.6%,低的為31.8%,這種情況給上課老師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學方法探討
(一)備課環節
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環節,它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備課首先要求任課教師要把教材吃透,分清本堂課的重、難點,同時結合學生的專業和基礎特點,進行有機的分割組合,并把所學知識分為基礎和提高部分,基礎部分是要求大家都要掌握的,提高部分主要面向基礎好的學生,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不做硬性要求。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備課時可以一本教材為母本,但不能拘泥于一本教材。現在脫產大專數學教材版本很多,各有各的優點和特色,可以博采眾長,對數學知識點應用的案例;可以找一些學生比較關心的、與專業和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例子,或者是學生今后日常生活中必須具備和了解的一些知識或常識,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從我所教的幾個班級來看,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二)上課環節
上課是備課的延伸,是備課的具體實現。課上得好壞與備課質量的高低有很大的關系,也直接關系到課堂質量的高低。但又不完全取決于備課,上課質量與教學方法和課堂的組織管理也有很大的關系。在這方面我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1.明確目的,指明方向。學生進入高等院校前,就已在頭腦里有一個概念,到高等院校是學一門技術,進入高等院校后,大部分學生就認為我只要學一些專業課程就可以了,很多基礎課是不要學的,特別是數學。針對這種情況,我在上新生班級的第一堂課之前,與該專業的專業負責人和專業任課老師進行溝通,然后上網瀏覽該專業的相關信息,把該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數學知識,用到哪些數學知識,制成一個表格,在上第一堂課時用PPT放給大家看,并進行適當的講解,讓學生明白數學跟自己的專業是密切相關的,明確了學習的目的,避免了盲目性。并適當介紹一些相關的數學史,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分層教學,多方兼顧。因為學生來自不同層次的學校,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這就給任課老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也給任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考慮基礎好的學生,又要兼顧基礎薄弱的學生。所以在教學時,我把教學內容分為基礎部分和提高部分兩部分,并相應在作業和考試等環節上也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礎部分要求大家都要掌握,在講解時盡量詳細。提高部分主要針對基礎好的學生,在講解時主要是擇其關鍵點進行分析講解,注意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思維發散能力。同時在整個課堂中,不單純為講解數學知識,而更多是注意把數學知識與專業及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多講這方面實際應用的案例,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分組組織,激勵競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積極實踐IPO教學法,把全班學生分成幾組,并把基礎好的和基礎薄弱點的學生進行適當的搭配,引進競爭激勵機制,形成組間競爭、組內互助的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并采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
4.多渠道地組織管理課堂。采取有效的課堂組織管理形式,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我把全班學生按上面的分組編了一個座位號,每堂課學生對號入座,不僅有利于清點到課人數,提高學生的到課率,而且有利于老師盡快熟悉和掌握學生的情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約束學生上課時出現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行為,更方便采取措施對癥下藥地把課堂組織好。
5.加強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搞好高等數學的教學改革。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要具有先進性,既能及時反映高等數學領域的最新成果,又能貼近日常生活;要自然地引入數學基本概念,展現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要保持特有的數學特征列舉出與專業相關的、有價值的實例;要注重突出數學的思想方法及其形成過程,通過對數學內容的辯證分析、典型數學史料的穿插融會,介紹數學與邏輯、哲學、教育、文化、數學家品質與業績,滲透數學的人文精神。教學內容除微積分外,還可以有數學史線性代數、概率統計、微分方程、空間解析幾何、線性規劃、數學方法論、數學實驗和數學建模等與生活生產聯系密切的基礎課內容。教學中要注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善于使用網絡、多媒體進行教學與管理,善于應用網絡課件、授課錄像,做到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帶動其他課程的建設和改革。
總之,備課要充分,講課要透徹,方法要先進靈活,組織管理要到位,只有多管齊下,同時多探索、多實踐、多總結、多積累,并廣泛吸收他人的經驗,經常征求學生的意見,才能使講課藝術不斷提高,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陸躍.采用美國教材進行文科數學教學初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4).
[2]黃秦安,鄒慧超.數學的人文精神及其數學教育價值[J].數學教育學報,2006,(4).
[3]李玉琪.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