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學模式受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教學論的影響較深,課堂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注重雙基落實,強化程式訓練,形成了我國的傳統教學模式。但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不能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教學,學生的積極情感得不到體驗,意志品質得不到體現,這樣的教學模式否定了學生是能夠主動探索的活生生的主體,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創造潛力,泯滅了學生的思想火花。
現代教育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新課程改革期盼具有健全人格,較高文化素養、會生活、會創新的建設者。新的教學理念把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貫穿于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的各個環節。而固有的學校教育無論在教育觀念上、教學目標上,還是在教育教學的內容、方法、組織形式、評價方式上,都顯得相對滯后。全面解決這些問題的需求促使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創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機地將各種教學方式中優秀的成分兼容并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使數學課的教學成為開放型的教學,這包括營造開放型的教學氛圍(物理和心理兩方面),選擇開放型的教學內容,設置開放型的問題,形成開放型的教學風格等。只有這種民主和諧的氛圍、平等寬松的研討環境才不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才能促使學生自覺地去發現、去創新,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更強烈,創新思路就會更寬廣。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通過對當前教育現狀和國家要堅定不移地進行新課改精神的分析,提出了“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這一課題。
開放式教學無統一程序,但具有基本特征,就是在教師主導下,學生相當獨立地感知和明確問題、提出和檢驗解決問題的假設、發表成果等基本環節。開放式教學更重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認知的策略、方法和思維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學習。
開放式教學沒有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結構,但為了便于研究和普及,我們還總結出了開放式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主要是從優化教學結構、教法、學法及手段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小學數學新授課的“開放發現式結構”:練習課的“練習開放式結構”,復習課的“復習開放式結構”。
以下是我們在課題研究實驗中形成的“開放式”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創設情境是指把問題融入一定的情境中,它是學生實現數學再發現的源泉,是學生應用數學的實驗園地。營造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探究新知創造條件。如教學“直角的認識”一課,導入時不妨夸張一點: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最漂亮的角(直角),想不想先看一看是什么樣的?如教學“10以內加減法”,設計成:“小小猴背桃子,一路走一路丟,8個桃子剩5個,大家算算丟幾個?”教師利用語言來營造學習氛圍,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積極的認知情緒,去主動學習。
2.探究新知
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總結掌握和解決數學問題,這一環節是教學的展開階段,是課堂教學的主干和核心。主要任務:第一是探索研究,主動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經驗或分析和解決學生自己發現的數學問題;第二是運用新獲得的知識解決新情境下的數學問題。如何讓學生自己去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和驗證假設,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在這一環節教師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靈活使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合理使用各種教學手段,盡可能多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操作實踐的機會,促使學生主動將復雜而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簡單而形象的數學問題。可通過想一想、讀一讀、注一注、議一議、說一說、評一評、算一算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
此外,為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應做到啟發得當、引導得法、點撥得巧;要多給學生一些足以引起思維興趣和情感滿足的問題,少給一些結論;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不輕易打斷學生的思路,充分注意培養學生語言表述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條理性;要注意引發學生的“求異”思維,要鼓勵大膽設想,在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讓每個學生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
3.應用拓展
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它是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升華,這一環節主要突出“四性”,即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和發展性。
4.評價總結
“開放式教學”的第四個基本環節是學生匯報學習成果階段,即小結階段,但這一環節并不一定是新課的尾聲,評價總結可以貫穿課堂的始終,關鍵是如何讓學生全面而正確地總結出數學規律性知識經驗。學生能否全面正確地總結出數學規律,主要取決于學生的思維是否條理、清晰。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圍繞課堂的教學目標,抓住時機及時巧妙地引導,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可設計如下矛盾沖突:用直尺直接測量一個圓的周長,你能不能想出一個好辦法來?(生1:先用繩子在圓上繞一周,然后測量出繩子的長短,便能得到這個圓的周長;生2:把圓放在直尺邊上滾動一周,用滾動的方法也能測量出圓的周長。)隨后,教師甩動用小繩系好的小球,形成一個圓,問:小球運動形成一個圓。你能用剛才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嗎?(學生面露驚訝,陷入思考。)于是,教師抓住時機:“看來,用滾動、繩繞的方法可以測量出圓的周長,但卻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探討出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呢?”學生一下活躍起來,并經過討論和教師的引導,很快就得出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教師通過施問創境,誘發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再創造”過程,這樣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強烈愿望。經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去,如果這時候再讓學生進行知識小結,效果肯定好得多。
5.布置作業
這一環節應結合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生實際機動處理,不宜一成不變形成固定模式,布置的作業應有趣味性、實踐性和深度,便于課后思考。在形式上更不一定只布置書面作業,一些課外實踐活動有時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學習了認識人民幣后,可以布置學生放學后到市場上幫媽媽買菜,幫家長到銀行換零錢等。
通過近3年的研究實驗,我們發現“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能夠使課堂一改過去呆板、沉悶的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師只是巧妙地引導,便能使學生輕松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真正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教得輕松了,學生也學得輕松了。教學氛圍更加民主、和諧,教學效果也會更加顯著。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7.
[2]邱學華.嘗試創新研究.海南出版社出版,2000.7.
[3]陳永林.引探教學與學生素質的培養.海天出版社出版,1997.7.
[4]胡振坤主編.小學心理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2.
[5]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