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閱讀理解是檢驗學生英語學習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一環。因此,每次考試中,閱讀理解題型都占有較大的比例,約45%。我經過分析發現:(1)試卷中閱讀內容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既有記敘文、新聞報道、廣告,又有科普說明文;(2)對閱讀的速度要求也越來越高;(3)題目越來越難,考生失分較多。
另外,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聽、說、寫的能力的高低。新版英語教材——牛津英語,在農村已推行三年,該教材的特點是詞匯量大,偏重于語言的實際應用。而農村學生的實際狀況是英語基礎參差不齊,語言環境差,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現象,其結果不盡如人意。
二
我結合十年的教學經驗和實踐,認為要解決以上兩方面存在的問題,關鍵在于改變傳統教育過于依賴教科書、狹隘理解教材的做法,重視和加強學生的閱讀教學,探索農村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新思路,做到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我發現學生在閱讀時,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逐字逐句地閱讀,這既減慢了閱讀的速度,又使學生不能準確地理解全文,而只停留在某個單詞、短語或句子上,最終導致理解上的偏差。
2.小聲朗讀或在心里默讀。
3.過分重視細節,而不通盤考慮。
4.缺乏自信,過分依賴字典。
5.注意力容易分散。
四
針對上述特點,我認為要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應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首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主要有十個方面:(1)多聽:聽錄音磁帶、英語廣播;(2)勤說:課內外師生間盡量用英語交談;(3)讀:經常讀簡易英語讀物;(4)樂背6b9f0777f36ed135b25bf52772fa62b6;(5)好寫:多寫單詞,多抄句子,寫英語周記,辦英語小報;(6)多提問題;(7)及時復習;(8)多查字典;(9)作業日清周結;(10)培養討論發言習慣。
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整體性”的閱讀習慣,從全局把握中心,做到通盤考慮。糾正用手指一字一字、一行一行地讀的不良習慣。
其次,培養學生的短時、快速閱讀能力。在分秒必爭的考試中,閱讀速度至關重要,但快速閱讀不是一天練成的,正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說的那樣。因此,建議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加快學生的閱讀速度,如在每一節早讀課的前五分鐘做一個強化快速閱讀的訓練,每天給學生一篇不同的閱讀素材,讓他們在5分鐘里快速完成練習。這樣做有以下幾個好處:(1)可以提高詞匯的復現率;(2)有利于培養學生集中注意力;(3)教師可當堂糾正學生錯誤的閱讀習慣,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4)利于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堅持長期訓練下去,我堅信一定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激發興趣,讓學生學會“覓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1)直觀教學。用實物、圖片、教具,讓學生產生形象化的認識。(2)情景教學。在授課過程中加強導語設計,投放趣味因子,創設教學情境,用音樂、表演等營造氛圍,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英語信息。(3)多開展英語活動,如:開英語晚會、講英語幽默小故事、做英語游戲,讓他們知道,即使玩游戲也得懂英文。(4)訂簡易報刊,把英語課堂延伸課外,讓學生實現由“要我讀變成我要讀”的觀念轉變。
最后,注意指導學生做閱讀理解題型時的方法和技巧。我認為有兩種方法切實可行:(1)對于篇幅較短的文章,宜先看文章,再看題目;(2)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宜先看題目,帶著問題看文章。這樣可以提高答題的速度和準確率。在閱讀時,可以使用三個小技巧提高閱讀速度和準確率。(1)對于生詞,要聯系上下文、上下句猜測,也可用構詞法。例如It’s incorrecet to talk in class.可從“correct”推測出“incorrecet”的意思,從而消除一個生詞的障礙。(2)對于修飾成分多、結構復雜的句子,要抓住核心詞,理解句子內部結構的關系,不被許多修飾的成分干擾,找到真正的主干,才能準確明了地理解文章內容,摸清作者意圖。例如,在牛津教材8A第6單元中,“Zha long is a nature reserve in HeilongJiang in north-east China.”抓住主干“Zha long is reserve.”即可。(3)為盡快把握文章大意,需要迅速找到段落的主題句,讓學生學會研究段落的首句、尾句或段落中的總結句,以便清楚、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以上是我總結出來的一些體會和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不斷總結完善、改進和提高。總之,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教師使用正確的方法,持之以恒,不斷訓練,就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實現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理想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