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尷尬處“幽默”評價,峰回路轉。
在開放的課堂中,交流、互動大多是在師生之間的問答中進行的。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他們的回答往往不可能是準確無誤的,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有些片面的或自以為是的見解還易使課堂陷入尷尬的窘況。這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即時評價的藝術性顯得尤為重要,稍不留意,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傷及他的自尊。而恰當地運用幽默的評價語言,不但可以感染學生、控制學生,而且可以緩和師生間的緊張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教育,從而使教學峰回路轉。
如我在教學《我就是我》進入“自畫像”環節時,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女生在自畫像上寫著:我是一位小美女,我熱愛體育運動,喜歡書法。但這簡單的幾句自我介紹中竟然有好幾個錯別字。交流反饋時,一位男生舉手大聲地說:“老師,她的語文也太差了,上面有3個錯別字哦。”(此時全班哄然大笑)面對這尷尬局面,我靈機一動,幽默地點評道:“哎呀,我們班的這位小美女以后可千萬不能寫錯別字,不然別人會說,這個美女有美貌沒智慧。”幽默的語言令學生捧腹大笑,巧妙地化解了窘況。我想此笑非彼笑,課堂的一個小亮點由此誕生。
二、困惑處點撥評價,撥云見日。
所謂點撥,就是當學生在疑難面前束手無策時,給予指點,撥開迷霧;在思路出現偏差時,撥正方向,把他們引到正確的思維軌道上。在我們的品德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經驗,要讓他們真正讀懂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困難很大。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對學生有更多的關注,更細的觀察,更好的傾聽,運用及時評價的技巧,在學生學習的困惑處,用獨具匠心的課堂點撥評價,引發對話,去偽存真,明確認識,從而實現導與學的和諧共振。
在一次推門聽課中,有一個教學片段讓我感觸頗多。《家人關愛我成長》這一課的情感與態度的教學目標重點是使學生體驗和認識到自己是在家人的關愛下成長的,父母為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了無私的愛,從而促使學生感激父母、熱愛父母。然而當課堂進入小組討論“我們了解父母的辛勞嗎?”這一環節時,由于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因此就有部分學生認為:“父母照顧好我的生活,是天經地義的,他們不對我好,還想對誰好呢?”有的還埋怨:“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不夠,沒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面對學生出現的種種困惑,該教師沒有批評,沒有現身說教,而是導入課前精心選擇的生活中一些溫馨的、能打動孩子心靈的生活細節展示給學生看。如“冬天的大清早,媽媽為孩子洗臟衣服;父母精心照顧生病的孩子;晚上,媽媽給孩子折疊第二天穿的衣服;深夜,孩子睡著時,媽媽起床為孩子查看棉被”等。在學生重溫這些都經歷過的生活小事后,教師順勢點撥道:“小朋友們,看了以后,你現在有什么感受?”此時學生已被深深地震撼,是啊,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操勞,課堂的精彩也由此而生。
三、共鳴處煽情評價,情意盎然。
教學中教師適時適度的富有感染力的煽情評價,譬如“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說得很好,我很高興你有這樣的認識,很高興你能說得這么好”、“我怎么沒想到,你體會得太精彩了”等,這些從老師內心里涌出的充滿激情的評價,會在學生的心中不斷激起感情的漣漪,使學生得到極大的滿足,課堂上才能營造出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教師結合具體的情境、內容恰當運用體態語言對學生進行即時評價,使評價變得有血有肉,如:欣賞的眼神,滿意的表情,鼓鼓掌,豎大拇指等,用這些細微的身體動作及時地向學生交流信息,使課堂即時評價錦上添花。
如我在執教《天生我材必有用》時,課中有個環節是“我能行”,即讓學生們找一找自己的優點。匯報時,有個小男孩找到了8個優點,我就一邊高興地說:“祝賀你找到這么多優點,我真為你高興。”一邊伸出雙手與他熱情相握,該生此時相當激動,很鄭重地與我握手。接著,又有一個學生匯報說她找到了10個優點,這時我笑容滿面,然后卻出乎學生意料地說:“怎么樣,來個擁抱,祝賀一下。”而后師生親切擁抱,頓時,教室里掌聲、笑聲匯成一片,不知不覺中,一個課堂高潮就這樣生成了。
四、生成處梳理評價,步入正途。
課堂教學是一個互動生成的過程,它必然會不斷產生許多意料之外的生成性資源,如有助于學生能力提高的,即使偏離原來的目標,也要跟著學生的思路走,以生成新的教學“生長點”;如學生提的看法沒有價值,甚至越軌的,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正確判斷學生所生成的信息的價值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機智的梳理評價,及時引導學生通過有效的合作、交流等活動,促使他們多角度地去思考、梳理自己的見解,在相互爭辯、接納、贊賞中了解問題的不同側面,反思自己的言論,從而對自己所構建的“意義”產生新的洞察,使課堂生成更趨全面,更有創意。
如有位老師在教學《集體處處有規則》時,讓學生圍繞“我們學校有哪些規則?規則有什么用?”這一話題展開對話。有一個學生在下面嘀咕道:“規則一點不好,課間休息那么短,排隊打水,還沒輪到我就上課了,一點都不好!”對這一生成的課堂資源,該老師沒有責備學生的插嘴,而是立即引導學生展開對話,機智地評價道:“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那么你有什么好的辦法嗎?”全班同學圍繞這個開放的話題認真地展開了討論,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排在前面的同學少打一些,夠喝就行,可以節約時間而且節約用水。該老師就此轉問那位同學:“同意嗎?”學生高興地點頭。該老師繼而引導問那位提出問題的男生:“剛才同學們商量的結果,其實也是我們制定的一個小規則,你說是嗎?會遵守嗎?”“會!”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就是在師生之間這種開放式對話的溝通與交往中實現了。
課堂中的即時評價更是智慧生成的,課堂上,一句有效的即時評價語,雖然似流星般一閃而過,但光彩奪目。開放的課堂更需要教師樹立有效即時評價的意識,課堂中善于觀察,善于傾聽,善于捕捉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信息,靈活果斷地采取恰當有效的即時評價,或幽默,或點撥,或煽情,或梳理,引領學生展示富有生命的感悟和頗具個性的獨特體驗,這樣靈動的課堂才能如約而至。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猶如一支長篙,讓我們的課堂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參考文獻:
[1]魯潔.《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及課程標準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北京,開明出版社,1999.
[3]鄔冬星.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